作者:左中美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2020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赏读]
自2018年起,中国作家协会推出每年一评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旨在发现培养优秀中青年作家,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力作,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本栏目自本期起带领读者赏读该项目2020年度入选作品,感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
高山之上,流云之下,这青蓝的湖水,使人想见大地春风浩荡,漫上千里哀牢;想见人间明月万年,清照一池波光。而当此之时,秋日上午薄薄的阳光落得满湖,长天高阔,碧水无波,唯有一山青色,映于如镜之水。
——选自左中美散文集《山河记》
自2002年在《大理日报》发表散文处女作《芦花》,彝族女作家左中美至今已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过近20年时光。《山河记》是她出版的第五部散文集,入选2020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展现了她在散文创作上的不俗实力。
左中美的散文一向擅长写故乡的凡人小事,写大地上那些朴素而厚重的自然存在,从而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她的文字诗意中渗透情怀,叙事中深藏悲悯,通过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进行追问与思考,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近年来,左中美不懈努力,不但在大地上行走,也在书本中学习,在创作中不断攀升。她希望进入历史寻找古老文明的源头,这样的追求,为她的散文增添了深度和广度。阅读《山河记》会发现,左中美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题材也有所超越,由故乡漾濞的风物扩展到以七彩云南的古老山河为审美对象,在行走中思考大地的厚重,在观察中体味光阴的隐秘,抒发了一位知识女性的如歌情怀。她希望通过散文,寻找到“大地最初的鲜美模样”。正是这样的追求,让她的散文体现出独特的韵味。
《山河记》保持了左中美前期散文的一些基本特色,比如对故乡大地的热爱和透视,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与感悟。散文集中收入的20篇散文,主要展示了西南边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存。在作家步履和神思的导引下,读者可以感受到哀牢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蕴,可以从苍山崖画中认识人类最初的家园,还可以领略到“蓝洱海”的独特神韵以及云龙的风物人情……
故乡、家园,始终是左中美散文执着表现的重要内容,但是表现视角和审美内涵,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作家在写作中实现着转变和升华,努力以一种更开阔的视角去发掘、表现云南大地的丰厚内涵。
《山河记》体现了一种新的散文气象。作家立足现实,视野穿透古今。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的内化,如同一剂催化剂,穿透时间帷幕,让古老的历史焕发生机。这样的表现视角拓展了对家园的认识和理解,它不再仅仅是现实中的存在,也应该包括那些一页页翻过去的生动历史。云南各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现实生活而言,厚重的历史文化可以成为发展的重要优势和资源。作家对几千年历史风云有自己的思考与剖析。她在行走中寻觅,在探索中思辨,力图打通历史和现实的脉络,赋予“新时代家园”更深厚的内涵。
在《哀牢以东》中,左中美为读者展示了绵亘千里的哀牢山风景,在她眼中,它们原本即是一部厚重、绵远的大书。作家在文字中追溯着双柏鄂嘉镇的前世今生,笔下的九天湿地、彝族老虎笙,都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她认为,整个哀牢区域是数千年间云南大地上极为重要的文明地带。而且,这里还是彝族史诗《查姆》诞生的土地,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之所在。散文中,作家将现实叙事与历史追溯相结合,写出了哀牢山的古朴与厚重。在《茶起澜沧》中,作家回溯关于茶在云南的古老历史,追寻茶马古道的源头,其中融汇了很多地方史和民族史知识,足见作家为此所下的功夫。在《苍山崖画:遇见最初的家园》中,作家发挥想象力,穿透时间,联接历史和现实,“现实中核桃丰收的画面,一如三千年前那幅崖画上的采果图……”
散文诗意的深浅,源自作家对自我情感的开掘与把握。《山河记》既有书写山河气象、历史风云的大气,也有展现作家内心世界的深邃与细密。在《一壶明月》中,左中美在写一座城和一些人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时间的思辨:“想着,所谓‘古’,或许不只是时间的长度一端,在其间,应该还有着人们关于时间的缓慢行走的感受以及意绪。比如从汉至唐,比如从异乡到故乡,比如从滇东到滇西,比如从春风到秋月,又比如一泡滇红茶,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缓缓洇开一杯温暖、醇厚的红。”《赠我以莲花》虽然写的是人间花事,却透露了作家对世事的思辨与感悟。在《石洞寺的茶》中,作家在饮茶的同时,也领悟着古人诗中“苍茫无尽意,万壑啸松风”的意境,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其心灵世界的广阔高远,情感的饱满丰富,生发出感染人心的艺术魅力。
左中美的文字纯净、细腻,有一种涓涓细流穿石而过的效果。她在时间中修炼、打磨,追求一种准确而细腻的表达。对小说手法的适当借鉴,使她在写景叙事方面更得益处。
《山河记》是左中美散文创作上的新成果,它见证了一个作家在散文之路上努力的过程,也是不断攀越实现升华的过程。对读者来说,能让神思随着作家的文字在现实和历史之间自由往返,深入领略七彩云南的独特风韵,体味到“大地最初的鲜美模样”,也是一种美好的收获。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