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 马广生
我的家乡在雅砻江畔,是一个藏汉聚居的村寨。相传清朝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当时从雅安招募了一批水手和工匠,在雅砻江边建造船只摆渡通航。之后水手与工匠们在渡口附近建房定居,并与当地藏族通婚,一些村落便逐渐形成。
家乡一直传承着一个习俗,每逢杀年猪,要将棒子骨和一部分肋骨斩成块,再加几块半肥半瘦的五花肉,一起放进硕大的铁锅,熬骨头汤。灶膛里青冈柴蓝色的火焰舔着锅底,恨不得把火舌也伸进锅里。一个多时辰后,厨房里关不住的香气弥漫到小村。
汤熬好了,阿爷就顺着木楼梯,爬上楼顶,双手拢在嘴上,向村子里喊:“喝汤啰,喝骨头汤啰……”声音在小村里回荡,家家户户就派出代表,拿上自己的碗,欢天喜地朝我家走来。
三十多年前,猪肉可是紧俏物资,一年到头,我们这些娃儿就盼着自己家和邻居们杀年猪。一杀年猪,小伙伴们就有了口福,一连十多天,天天有肉吃,天天有汤喝。那一段日子,村里的儿童、少年,经过十几天的油荤滋养,个个红光满面。
喝汤时,大家盘腿坐在厨房的地板上,一人面前放一个洋瓷碗,稍大的人带头说:“扎西德勒!岁岁平安!”一群孩子就跟着喊:“扎西德勒!岁岁平安……”
阿婆就笑盈盈地开始分汤和骨头,小伙伴们也不怕烫,捧着刚从滚开的锅里舀出的骨头,一边吹气,一边在手里轻轻地抛来抛去,以减少骨头的热气。偶尔另一只手没接住,啪的一声落到地板上,又赶快一把抓起来,接着抛,接着吹,引来小伙伴一阵哄堂大笑。
走的时候,对于那些家里没有喂猪的小孩,阿婆会割下一块巴掌大的五花肉,用一张地膜包着,让孩子带回家去。其他家有年猪的小孩,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但也不嫉妒,因为这个待遇是均等的。
全村家家户户轮流着杀年猪,小伙伴们轮流享受着。
之后,就是送年份子的日子。带上一块头天煮好的五花肉,再配一个火烧子馍馍和一节血肠,由阿爸领着小孩子走亲戚。送年份子是个好差事,每送到一家,小孩子总能从阿爷阿婆或叔叔伯伯那儿收到几元钱或一大把水果糖。遇到宽裕的亲戚家,还能得到当时稀有的奶糖和软糖,将其揣在藏袍里,用手一直捂着,生怕它们跑了一样,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像揣着整个春节。然后用亲戚打发的钱,到街上商铺里买上几盘钻天炮和烟花,这个年就更风光,更有面子了。
现在,小伙伴们都长大了,个个家里已经富裕,不再对火炮或烟花感到新奇。阿爷阿婆们也“走”了多年,但每家杀年猪邀约喝汤的习俗保留了下来。每次杀了年猪,熬好汤,阿爸也不再学阿爷那样,爬上楼顶去喊,而是坐在灶头旁,掏出手机,录上一段骨头在锅里噗噜噗噜的欢唱,在微信群里发出一句“喝汤啰!喝骨头汤啰……”
来的几乎都是亲戚家的孩子,其余的小伙伴已不再那么馋,也没有了兴趣。阿爸说:“现在能来喝汤的,都是给了主人家莫大的面子。”等到孩子们都聚拢了,阿爸总是让家人摆出家里最好的糖果、饮料,还从窗户上取下风干的牦牛肋骨肉,招待来喝汤的孩子们。
与喝汤习俗一起保留并随着时代更新的,还有村里代代相传的一些传统年俗。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们要隆重地穿好藏袍,到山坡上的墓地祭祖。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换上新的风马旗,细细的木杆上,风马旗呼啦啦地随风飘动,仿佛在为主家祝福着、祈祷着……
大年初一,是敬神山的日子,就更加热闹了。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一早还有个大事情——天还没亮,村里各家各户的女儿或媳妇就背上木桶,到村庄外的水池“抢头水”。据说抢到头水的人家,一年都会吉祥如意、家庭和睦、事事顺心。如今,村里有了饮水工程,村民都把水龙头接到了家里,“抢头水”逐渐淡出了人们新年的仪式,但以往抢水时互相泼水的欢乐还留在大家心里。
通往神山的道路也一年比一年宽阔。曾经的羊肠小道,挤满了来自周围几个村庄的数百人,大家肩挑手扛敬供神山的食物,累得气喘吁吁。而今,平坦的盘山公路一路延伸,行走的乡邻们边登山,边打趣,一路欢声笑语;买上摩托车的家庭,载着家人疾驰而过,车屁股后冒出一股蓝烟,扬起一阵灰尘;更有开着崭新小汽车的人家,浩浩荡荡地向山上挺进……时代的春风,给家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敬过神山之后,一场自娱自乐的狂欢活动就开始了。摔跤、扳手腕,比赛者气势逼人,众人则发出大声的哄笑,有的甚至攥紧拳头、咬着牙为比赛者加油,似乎比自己上阵还要着急。最终,胜者披上大家献上的哈达,被高高举起,抛上抛下,整个山林里充满了欢乐。
人声鼎沸,经幡飞扬,桑烟袅袅飘向天际,仿佛是在把藏家的幸福生活传颂……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