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庆档电影看农村文化形象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谱忠 发布日期:2020-10-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海报。 资料图片

  今年国庆档电影使深受疫情影响的电影业迎来了曙光,中国电影业重新找回并坚定了发展的信念。国庆长假掀起观影热潮,在合家欢的氛围里,中国电影也在悄然进行着文化的生产。其中,电影中的农村文化形象十分令人瞩目。

  今年的《我和我的家乡》与去年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一起,成就了银幕上的“家国叙事”。按照《舌尖上的中国》的空间腾挪手法,《我和我的家乡》以5个独立的单元故事,讲述了发生在我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并无一例外地将视角落在乡村,展示的是我国辽阔大地上的乡村图景。而另一部电影《一点就到家》,讲述了在云南景迈山的拉祜族聚居村,从城市归来的3个年轻人顺应电商发展,开拓出一条振兴家乡的新路。因此,也可以把《一点就到家》看成是接续在《我和我的家乡》的第六个故事。如此,“家乡”成了在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文化市场上的关键词。在国庆档,乡村景观拥有十足分量,这也昭示了当下中国发展的方向。

  在大众传媒中,大银幕上的农村形象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中显得比较边缘。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关于农村发展的命题不断翻新,改写了农村的社会文化功能。直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正式实施,农村文化形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关于农村文化的刻画、农村的文化建构,也越来越具有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意义。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第一个故事涉及“新农合”。北京城里的好心人费尽脑汁,用自己的公费医疗卡帮助农村亲戚看病,最后却惊讶地发现农村已经有了“医保”。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城乡剪刀差”正在历史性地消失,折射出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中国农村的刻板形象需要改变。第二个故事发生在贵州民族地区,反映了科技小镇的新气象。贵州著名的“天眼”小镇刷新了全国人民对乡村的认识,而贵州的奇山异水则承载着人们对农村发展越来越多的热情和希望。游客将乡村与城市连接起来,也带动了乡村朝着科技进步的方向迈进。电影中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并没有与对乡村发展的想象相冲突,喜剧的色彩包含着一种科幻的叙事潜力,乡村不再是固守传统的形象。而在第三个故事的浙江乡村,通过一个年迈乡村教师的眼睛,展现了农村发生的沧桑巨变。这一地区的农村本来就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素材极其丰富,但故事的重心却放在了人心的纯善上。山乡的巨变与涌动的乡愁一起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留给观众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乡村发展形态。第四个故事讲述的是治沙背景下大西北农村的发展。在艰苦卓绝的治沙工程中,西北的沙漠重新披上绿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界减贫史与治沙史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自然的巨变联系着历史的维度,也为当地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尤其当特色种植与直播带货邂逅,农村发展迎来了新契机。最后一个故事以“开心麻花”喜剧特有的方式,展现了2020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景象与成果。主人公放弃留学深造机会,瞒着家人到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一个美术人才,除了开展扶贫工作,他还为这里的乡村带来了绘制在大地上的“稻田画”。同时,在繁忙建设的场景中,农村以一种工业化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而从主人公妻子的感言里,观众得知这是一个回族聚居村,村里的脱贫攻坚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

  而《一点就到家》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乡村经济变革的动因及其带来的农村文化的变化。影片借助乡村3个青年表达出“改变不了世界分工,就干脆改变世界”的雄心,展现出当下中国锐意进取的发展状态。

  两部电影呈现的这种家乡图景和想象,不是以往电影中的乡愁抒发,而是构成了一种新的视觉体系,充溢着乐观、自信和向上的旨趣。影片的情感结构并不复杂,而是重新形塑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全民参与的对乡村空间的注目——乡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蕴藏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