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游客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辟展镇树柏沟村观光拍照。在吐鲁番的乡村,人们有在自家院门上绘制或雕刻图案的传统。鄯善县树柏沟村的农民画家将院门描绘得绚丽多彩,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的广场上,歌舞队表演朝鲜族特色舞蹈。近年来,防川村利用民俗风情资源和乡土文化,发展民宿旅游、农家乐等,推动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颜麟蕴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如何繁荣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是眼下亟待破解的一道“必答题”。本报特邀9月18日全国政协“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协商会的6位参会人员,畅谈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探讨如何推动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新风采,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创造力。
——编者
嘉宾:
陈际瓦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
主任
吴尚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张妹芝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国芳 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政协主席
余留芬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
书记
马邦河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
主持人:
周芳 文静 《中国民族报》记者
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
主持人: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如何理解和打造这一铸魂工程。
余留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我对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有两点深切的感受:一是要学懂弄通党的好政策。岩博联村党委把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武装、提升政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村“两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并坚决落实,使党委、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这“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二是要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党委、党支部把宣介党的政策、开展文化教育当成长期任务,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推动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陈国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在搬迁过程中,我们感到,移民只有在文化上融入,才能在安置点扎稳“根”。对于民族地区移民来说,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为此,我们在做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时,创新实施“新市民计划”,大力加强安置点文化建设,配套建设文体活动中心、民族文化纪念馆、“乡愁馆”等,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以及感恩教育、移风易俗等系列活动,既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又帮助群众快速适应融入,一大批新移民快速转变成了“新市民”,能致富、会发展的能力也更强了。
马邦河:乡村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之美,是一座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可以从中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我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力量。近些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州里建设了许多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前去游玩,可以尝美食、赏文化。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收入增加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性也越来越强了。
吴尚之: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文明的地标。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是更好发挥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保留住乡村风貌的基础工作。
2 乡村文化建设大有文章可做
主持人:我国有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这当中就包括乡村文化这道亮丽的风景。在您看来,目前当地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建设还存在哪些不足?
陈际瓦:民俗节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有100多项民俗节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地还自行确定了大批非遗民俗节庆。近年来,各地大力打造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但总体上看,民俗节庆的价值内涵还处于较浅层次,节庆活动多局限于景观、物产、歌舞等物质感官层面。不少地方仍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片面追求节庆活动的经济效益。甚至有的景点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捏造或篡改历史,侵蚀了民俗节庆的文化根基,此类行为都不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马邦河:就临夏州而言,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非常丰富,但开发和宣传远远不足。比如,积石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源头之一,大禹治水精神被中国人民高度认同和传颂,但当地对大禹文化的挖掘明显不足。再比如,临夏盆地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沿黄河两岸有大量丹霞地貌和白垩纪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出土点很多,可以利用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此外,我认为当前在丰富文化产品、延长文化产业链等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余留芬:观念转变天地宽,敢创敢干出奇迹。乡村要振兴,必须发挥文化的力量,这对于转变观念、改变民风民貌都是很有作用的,岩博联村在这方面还将继续努力。
3 将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做实做细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是当前一个重要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下一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解答这一重大“课题”?
陈国芳:文化建设承担着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关键一招。培养新市民,树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文化引领、综合施策、合力共建。希望能够强化规划引领。把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安置点文化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实行差别化政策,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衔接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好脱贫成果。此外还需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安置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镇的规模配套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乡村文化精品工程。第三则要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安置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传承人补助标准。
陈际瓦:我认为要深入挖掘民俗节庆中的深层思想,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例如,以民俗节庆为背景,创作一批深情讴歌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优秀乡贤事迹的文艺影视作品;在乡村建设中,推动乡史、村史文化展馆(室)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增进公民人文素养;及时抢救记录口口相传的山歌等,利用节庆加以保护和传承。
马邦河:各地应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做文章。同时,应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设地方性文化公园、文化长廊或地质公园等,不断探索以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吴尚之:在我看来,要下大力气保护好传统村落。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合理控制商业开发。保护村落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强规划引领,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纳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组织有关专家和乡贤,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史馆、乡贤馆。此外要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农民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积极性;最后则要解决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一方面呼吁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张妹芝:非遗文化是各地的特色资源,希望能通过打造非遗工坊的方式来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意义重大。因而首要是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顶层设计。将发展非遗工坊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非遗工坊总体建设指导方案,建立非遗工坊效能评估、数据统计和工作考核机制,为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其次要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帮助乡村群众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加强宣传,培树典型,鼓励劳动致富,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还要注重强化品牌价值,增强市场活力。扶持非遗工坊进行产品创意创新设计,提升整体品质,推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当代生活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扶持非遗工坊与各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延长产业链。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