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喀喇沁亲王府,仿佛走进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这座矗立在喀喇沁草原上的王府,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写满了乌梁海家族的荣辱兴衰和漠南草原的原始风情。
喀喇沁亲王府是蒙古王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坐落于七老图山下的锡伯河畔,始建于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是目前我国留存的建府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封爵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蒙古王府,对研究清代蒙古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推开镶嵌着63枚金色门钉的王府大门,浩浩的历史风烟扑面而来:议事厅高悬着康熙皇帝题写的“大邦屏藩”匾额,喀喇沁王府最后一位亲王贡桑诺尔布的塑像端坐于亲王府中。塑像无言,岁月有情,尽管历史的尘埃已经落定,贡桑诺尔布的故事却永留青史;尽管历史远去,但塑像中贡桑诺尔布睿智的目光仍然深情地凝望着生养他的故土。
贡桑诺尔布系成吉思汗勋臣者勒篾的后裔,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即喀喇沁右翼旗)世袭札萨克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他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也是赤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开创了漠南蒙古教育之先河,先后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他接受民主启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举措;他办报纸、建近代学堂、把邮电所等新生事物引入了漠南蒙古;他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走进喀喇沁亲王府,恍若回到王府往昔的峥嵘岁月。你看,在遮天敝日的古松林深处,闪出一支旌旗猎猎的虎围队伍,那位一马当先、英姿飒爽的正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塞外漠野的喀喇沁亲王府,留下了康熙皇帝巡边的诗篇和几许眷顾的目光。你看,在苍鹰盘旋、驼铃叮铛的长城古道上,迤逦行进着数千人组成的仪仗队,端坐在轿中的美丽女子正是奉旨出嫁的和硕端静公主。你看,在王府内通往议事厅的台阶上,镌刻着“吴授卿醉卧处”六个大字,那是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吴禄真(即吴授卿)随肃亲王善耆出巡蒙古时,与挚友贡桑诺尔布把酒言欢,畅谈国事,以致夜阑席残,吴禄真醉卧松荫阶下,遂留一段后世永传的佳话。
走在喀喇沁亲王府里,在雄劲的蒙古长风中,隐约传来一阵鼓角争鸣,这是贡桑诺尔布的历代先祖带兵出塞与叛军决战时的刀戈铿锵;那咿咿呀呀、字正腔圆的歌声,是王府燕怡堂戏班里的京剧唱腔。时光倥偬,岁月流转,“崇正校歌”“毕业歌”取代了往昔笙歌锣鼓,蒙古族才俊聚集一起,琅琅读书声响彻四方,犹如天籁撞击出崭新的文明交响。在议事厅内,至今还回荡着贡桑诺尔布为开启民智、造福百姓而颁发的道道政令。
喀喇沁亲王府原占地300余亩,房舍400余间,分为五进院落。主体建筑府门、仪门、回事处、议事厅和承庆楼从南至北建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各有跨院。大院之中套有小四合院,院与院之间有垂花门相通,布局完整。府内遍植苍松翠柏,春夏花木幽香,秋冬松柏常青,环境极为幽雅。王府后院建有后花园,占地约180余亩。园内楼台殿阁、水榭池塘,逢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登亭远望,青山如屏,松柏丛生,野花斗艳,飞鸟引空,在脉脉的夕阳中,王府被环绕在群山碧波之中。
站在府门南望十八罗汉山,山峰犹如天工巧琢。山脚下牧场绿茵如毡,牧场中央东西呈一字排列有13个石坛,为祭敖包所建,当年王府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敖包大典。
曾经,喀喇沁亲王府历经风雨侵蚀和战火的破坏,大多建筑已经毁损,如今已修葺如初。煌煌王府,尽显当年历史原貌;锡伯河川,日夜倾听今日欢歌。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