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繁叶茂》剧照
“八百年没看乡村题材电视剧的我有点上头了”“没想到有一天会在B站追扶贫剧”……近期,电视剧《花繁叶茂》在央视播出,收视率喜人。在以二次元闻名的B站同步播出后,许多年轻网友也“意外”喜欢上了这部剧,不仅“在线催更”,还在B站上给出了9.5的高评分。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花繁叶茂》《一个都不能少》《我的金山银山》等多部扶贫剧陆续在各大平台播出,掀起了荧屏热潮。“作为主旋律题材的扶贫剧,应在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中做到既见精神也见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闫伟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扶贫剧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落脚于脱贫故事的现实基调,生发于典型人物的行为细节。其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情怀和人性光辉,在为观众带来感动和浸润的同时,也升华了剧作的精神高度。”
有趣又有梗
在以往某些扶贫剧中,演员喊口号、表演程式化,让观众望而却步。而在《花繁叶茂》里,一大亮点就是全剧“笑点担当”——王迅饰演的村主任唐万财与尚大庆饰演的村会计何老幺的“荷塘CP”组合。他们真实淳朴,又带着小幽默、小滑头,与刚来到花茂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欧阳采薇,碰撞出不少“火花”。比如,在第一集里,何老幺初见欧阳采薇时,狠狠地踩了地板一脚,说“踩薇”,这类接地气的幽默桥段,在剧中比比皆是。
此外,唐万财浓厚的地方口音、在村里走路要拨开一堆鸡鸭鹅,还有何老幺用大喇叭催大家来开会等细节,也让不少网友觉得真实又亲切。有网友表示,本来以为是父母辈才看的剧,没想到自己也被“种草”了。
在闫伟看来,《花繁叶茂》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因为这部剧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再加之鲜明的地域特色,给观众带来了较强的亲切感和新鲜感。“剧中塑造了一些既有典型性又可亲可感的人物形象,加上轻喜剧风格的恰切使用,提升了观赏性,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闫伟说。
“主旋律剧开始亲近年轻人,比如借助表情包等二次传播物料形成的‘正剧萌化’现象,在网络上获得了比较好的传播效果。”电视研究学者、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研究员何天平表示,这部剧在b站热度较高,说明这样的表达形式和剧集风格,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也可以从中找到话题点和共鸣,能被讨论和传播,这点很重要。
脱离“假大空”
除了生动的人物和有趣的剧情,不少网友还发现,《花繁叶茂》中很多细节都比较贴近农村现实。比如第一集里,两位新来的第一书记乘车前往村里,因当时未脱贫还没修路,道路崎岖不平,开车就跟开船一样晃悠。还有剧中体现的部分村民因怕花钱对“三改”有顾虑、因种地收入低纷纷要外出打工等情节,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为什么《花繁叶茂》能讲好农村的故事?剧本创作是关键。记者了解到,该剧编剧、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曾十几次到花茂村采访,历时两年之久,跟当地的老百姓在一起,对他们的生活很熟悉。欧阳黔森表示,想写好脱贫攻坚的故事,就是要“眼见为实”,千万不要“道听途说”。
《花繁叶茂》剧照
曾在安徽某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小张对记者表示,自己也在追剧,其中展现的扶贫遇到的困难、与村民的沟通问题,他都感同身受。“剧里关于第一书记的情节挺真实的,农村工作不好做,需要多跟村民交流,深入贫困户家里调查每家每户的情况,脚底有泥,心里才能有底。”
在闫伟看来,这些剧大多取材于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现实素材,将脱贫攻坚的精神主线贯穿到乡村振兴的故事架构里,开拓了农村题材的新思路与新视角。“与以往某些空洞悬浮、隔靴搔痒的农村剧不同,这些作品的亮点在于更着力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现实性与故事性的融合,并敢于触碰农村改革中的真矛盾、真问题。”闫伟说。
小切口现大立意
《我的金山银山》《花繁叶茂》《一个都不能少》海报
除了《花繁叶茂》,近期还有关于电商扶贫的《我的金山银山》、展现文化扶贫的《遍地书香》、讲述生态移民的《一个都不能少》等一批扶贫剧播出,收视和口碑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何天平看来,近期扶贫剧有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不盲目追求宏大叙事,从小切口里显露大立意,讲述可知可感的小人物故事。另外,从场景、服化道的把握,到叙事节奏、制作能力的匹配,总体上也有提升。“好的扶贫剧,首先得是一个好的剧,才会有传播影响力,这对于任何题材都适用。”何天平说。
脱贫攻坚是今年的重要议题,文艺创作回应时代关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市场越来越“挑剔”的大背景下,扶贫剧绝不仅仅只是“规定动作”。如何才能将扶贫的题材拍出彩?让观众喜闻乐见?
何天平认为,首先,剧作上要做扎实的前期储备工作,充分的田野调查和访谈才能让故事更“可信”;同时,人物形象要规避为塑造“英雄”而塑造“英雄”的窠臼,要做接地气、见生活的角色;在制作上,不能因为主旋律就降低标准,观众鉴赏力在不断提升,必须要反复打磨和下功夫。
闫伟表示,作为主旋律题材的扶贫剧,应在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中做到“既见精神也见人”。“这些剧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落脚于脱贫故事的现实基调,生发于典型人物的行为细节。从新旧理念的碰撞、城乡观念的冲突,到最终和解,建构出完整的戏剧弧。其中较为成功的人物塑造,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精准提炼、在时代大潮中匠心描摹,才更好地渗入了人心。剧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情怀和人性光辉,为观众带来感动和浸润的同时,也升华了剧作的精神高度。这为同类题材剧如何吸引观众带来了启示。”闫伟说。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