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为非遗保护和文化扶贫赋能
来源: 周芳 发布日期:2020-06-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围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这一主题,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要包括首届“非遗购物节”和“云游非遗·影像展”两大部分,旨在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也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让非遗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健康绿色的山东阳都草编制品带着与生俱来的天然美,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

 

承德布糊画远看工艺精致,近看立体感十足。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举办的首届“非遗购物节”,是今年遗产日的一大亮点。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电子商务司,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的支持下,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正紧锣密鼓地“上新”,丰富精美的非遗产品争先上线。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和非遗机构等在各网络平台直播带货、与网友同屏互动,忙得不亦乐乎。

  从线下到线上,从“落地”到“云端”,“非遗购物节”从消费端发力,让群众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 非遗文化消费是最鲜活的传承

  我国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把人们喜爱又独具特色的吃、穿、用、玩的非遗项目推向产业化发展,打通线上线下,把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厚重悠久的非遗文化相融合,能够为非遗传承找到发展新路径。

  据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布会消息,目前已有200个品牌共同参与今年的“非遗购物节”,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湖北省有14个品牌参与。荣宝斋、朱炳仁、张小泉等20多家非遗品牌的创始人、非遗传承人将在遗产日当天在线直播,介绍非遗技艺的历史、艺术特点、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等,让非遗文化得到全方位展现。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购物节”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传播非遗理念、讲述非遗故事的重要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让社会公众通过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了解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尊重、赞赏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从中感受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截至6月10日,青海省已拥有参加此次“非遗购物节”线上销售的各类网店79家,销售的非遗产品及相关产品800余种,涉及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及传统美食类等42个非遗项目。

  “我们希望广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认知非遗、感知非遗、走进非遗,营造共同参与、关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积极借助“非遗购物节”拓展非遗传承新路径的还有云南。6月5日晚,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楚雄彝族刺绣、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理白族扎染、建水紫陶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快手直播“云上融媒”等平台直播带货。直播过程中,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与网友同屏互动,畅谈非遗传承和保护,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

  ■ 打一场网络脱贫攻坚战

  以苗绣刺绣技艺数纱绣制作的精致领带,采用打籽绣与银饰工艺结合做成的手镯,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围巾、披肩……微信公众号“中国手艺网”上的“非遗购物节·云探店”,让用户可以在千里之外探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的贵州舞水云台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听工坊负责人、苗绣传承人龙禄颖讲述工坊故事、介绍工坊产品。龙禄颖于2016年创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带动妇女就业、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先后为周边近700人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回收绣品近3万件,发放绣品收购资金达1600万元。培训后的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助力此次“非遗购物节”,“中国手艺网”在全国遴选了15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开展“云探店”活动。湖南通道侗锦、云南马边彝族刺绣、甘肃积石山保安族腰刀、内蒙古阿尔山白狼林俗树皮画……这些非遗产品不仅是网络平台的“精品”,更成为当地扶贫的新抓手。

  “非遗在带动居家就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举办‘非遗购物节’,有利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湖南“非遗购物节·网红直播带货大赛”落下帷幕,在“直播+展位+摊位”的展示、销售模式下,湘绣小摆件、苗族挑花小饰件、土家织锦围巾等产品成了网络“爆款”,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次大赛累计为超过200个非遗项目、300款非遗产品带货、代言,总成交额超过280万元。

  据统计,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为了举办“非遗购物节”,各地又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让不少偏远地区的手艺人认识电商发展趋势,了解消费市场需求,利用电商平台从市场中获取收入,打通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可以说,这次‘非遗购物节’就是在网上打一场网络脱贫攻坚战。”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为生活增添更多文化气息

  丰富的非遗产品、精美的图片、精巧的搭配、精心的设计……在“非遗购物节”的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传统节日中的汤圆、粽子、青团等制作技艺,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里的龙舟、龙头、灯饰,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里的笛、箫、芦笙,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里的面具、木偶、皮影,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里的中医药产品,以及饮食类非遗项目里的油盐酱醋茶……在此次“非遗购物节”中,非遗的各个门类都在电商平台上有所呈现。

  这场“非遗盛宴”既是一次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活动,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一件件非遗产品就像一把把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让消费者感受手作之美和其中蕴藏的生活智慧、精神密码,潜移默化地增加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阿里巴巴曾经在2019年发布了一份《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报告显示,从用户群体角度来看,“80后”群体是消费非遗产品的“中坚力量”,占比约为39%;而“90后”紧随其后,占比达到32%。

  “年轻群体是‘非遗购物节’的重要参与和消费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的过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这也是‘非遗购物节’考虑所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说。

  正如一位淘宝消费者在购买了山东阳都草编包之后评价所说:“入货‘非遗’,感受到的是一份返璞归真的质朴,为生活增添的是一缕新的文化韵味,这是真正的国潮。”  (本版图片由相关非遗传承人提供)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