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一幅鲜活的游牧文化变迁图卷—— 读散文集《游牧者的归途》
来源: 王敏 发布日期:2020-05-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 南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近日读新疆女作家南子的散文集新著《游牧者的归途》,有一种时光穿梭的感觉。作品以散文的笔触对“游牧生活”的构成要素,如“牧场”“羊角”“牧鞭”“牧驼”等进行深描,向人们传递出一份有关新疆生活方式的记忆遗址和民间文化名片。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迁,曾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大多已围栏圈地定居下来,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从游牧进入农耕,变化的不只是人,还有他们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作家南子行走游牧地区多年,通过《游牧者的归途》描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以及定居后与土地和谐共生、敬畏自然的故事,为读者呈现一幅鲜活的游牧文化变迁图卷。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基层访问的经验整理,向读者呈现出北疆民间群体的整体生活和精神状态。作品描写的主体丰富,包括在沙吾尔远东牧场雪域放牧的哈萨克牧人、在草原毡房里擀毡的哈萨克老人、在那拉提草原上进行阿肯弹唱的骑手、跋涉过重重草甸的牧驼老人、哈桑草原上喂马的恰拜一家、喀拉峻草原上绣毡的一家、禾木村里的图瓦人、《玛纳斯》史诗的传承者等。同时,这部作品也描摹出一份有关新疆绿洲住居的图景,其中包含巴里坤县城闲谈的人群、尼勒克的养蜂人、于田县的巴拉曼吹奏艺人、哈密的贡瓜农民、喀什的土布传人、铁匠以及和田玉石巴扎上卖玉的人。一个个普通人鲜活的生存故事,一段段或静或动、状景写人的生动文字,让人沉下心来,感知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感悟他们的坚韧、务实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作品中,新疆民间的人物群像如此鲜活、生动,充满人情味道。他们依循各自本真的喜好生活,并表现出朴素的生活智慧。哈萨克族老人库尔曼别克性格豁达、为人通透,把对人世、生命的终极见地凝聚在他的弹唱中;靠葡萄干晾房发家致富的司马义·库尔班善良淳朴、乐于助人,体现出人们对街坊邻里关系的重视,即便对陌生人也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道;敲纳格拉鼓的老艺人、吹巴拉曼的乐手、制作英吉沙土布的阿不都克里木·吐尔逊等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们,乐于顺其自然,对运行于世间的规律做最本真的把握;总结转场过程中“五件宝”的哈萨克族牧民、在昭苏牧场上跟随汉族同胞学习养蜂经验的马木提、在七角井的卤水中反复取盐的盐工艾尔肯、在玉龙喀什河边淘玉的伊明·尼亚孜等,则善于对继承或者习得而来的生活方式进行经验总结。

  在作者笔下,各民族群众的形象变得清晰可记,南北疆民间生活的诸多细节通过民间人物群像得以集中显现。这既是对绿洲生活经验的文学表达,也是民间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重塑。这部散文集虽不该被看做是在为新疆民间凡人群体立传,却也是为无名的多数群体建立的一份文化档案。作品用散文的笔触完成对民间文化的纪念,是对遗忘的一种温情提醒,有助于我们重返文化记忆的遗址。

  同时,作品让新疆地方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化知识因散文的文体形式得以感性表达,帮助读者完成对新疆民间生活的记忆与印象深化。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散文集亦可看作是一张传递新疆民间文化的名片。

  民间趣味总是充满俚俗之趣,它扎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我们在一片区域生活的风俗、亲情与乡情;它崇喜尚乐、记述熟人社会的交往、生机勃勃;它主张“生生”美学、秉持“活在当下”的乐观精神。无疑,在南北疆民间生活方式的文字巡礼间,作者南子也是一位知识的迁徙者、文化身份的游牧者以及生活方式“转场”间的适应者。若是要为这部散文集的写作提点小建议的话,或许在文风的把握上,需要有与新疆民间热闹丰富的基层生活相对应的散文语感、节奏与语词表述风格,在文风的“尚虚”与“崇实”间实现一种“游牧”的切换。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