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波马古墓出土的金银器
来源:中国民族报 阿迪力·阿布力孜 文/图 发布日期:2020-02-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镶宝石金面具

  镶宝石金罐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缀金珠绣绮残片

  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境内各地墓葬和遗址中,发现了为数可观的金器,为新疆乃至我国古代金器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的镶宝石金面具、金罐、金刀鞘、错金银瓶、金饰件、缀金织物等金银器的品级之高、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在新疆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其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研究价值重大。

  波马这批珍宝发现于1997年10月,通过考古工作者对这批文物的整理和分析,认为这批文物的时代下限为6至7世纪,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墓葬。

  波马出土的镶红色宝石的金质面具,高17厘米,宽16.5厘米,重245克。面具呈方圆形,阔面、浓眉、圆目、大眼,唇微启,露出金牙。面具的八字胡用金镶嵌多颗宝石后铆合而成,眉毛是用金和红宝石镶嵌成的排贝式样,眼部用两颗圆形大红宝石为睛,络腮胡用宽约1厘米的长条金饰铆焊接于两腮。从整体上看,这件黄金镶宝石面具做工考究,宛如一面金质的浮雕,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镶红宝石金罐,器形十分优美,通高14厘米,腹径12.3厘米,重489克。器盖圆形,模压7朵宝相花,并在每朵花中央镶嵌7颗滴水形宝石(已佚失)。金罐颈肩部焊接一周30颗红宝石。器物造型精美,装饰典雅。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高16厘米,重达725克,如此器形和规格的金器,在新疆境内十分罕见。红玛瑙闪耀其间,布满杯体的菱格将玛瑙分割安置得十分妥帖。虎形柄焊接在口沿下至中腹部,虎头宽而圆,两耳竖立,四肢雄健,腰身细长,虎尾下垂,通体錾刻虎斑纹,形象生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林英在其《新疆波马出土的虎柄金杯中的拜占廷因素》一文中,通过和拜占廷帝国的金银器制作工艺相比较,认为波马虎柄金杯上的虎柄很可能是仿照拜占廷金银器上的虎豹手柄制作的。

  镶宝石金戒指,重16.5克。镶嵌的红宝石呈椭圆形,戒面周缘为两圈金珠点,紧箍宝石戒面。戒托与指环周身为细工金珠构成的三角形纹饰,戒指与戒面相对的一面也有镶嵌宝石的金托,原镶嵌的宝石已失。

  错金单耳银瓶,通高17.2厘米,重达544克。瓶颈部分错金一周,上下锤錾连续的圆圈点纹,圆圈点纹之间有四瓣菱花图案。其余部位均素面,上腹部有耳,但已缺失,存留铆接的铜片。

  波马还出土了一些丝织品,如其中一件缀金织物,长25厘米,宽23厘米。虽然只剩下残品,但上面穿线缀缝的金泡饰,至今仍熠熠生辉。这种织物与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珠服”“珠襦”十分相似,应是上层贵族制作衣服的高级豪华面料。

  波马位于伊犁州昭苏县西南约90公里处,地处天山山脉北麓的山前草原地带,海拔1800米以上。那里山高林密、水草丰美、牧场辽阔,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与中原汉族喜欢玉器相比,草原游牧民族更喜欢闪闪发光的金器。专家们指出,中国最早输入西方的金银器是在北魏,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带有明显的西亚、中亚风格,如拜占庭帝国时期风格、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等。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