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且渠封戴墓表。
墓表是唐朝统一高昌建立西州前对墓志的称谓。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新疆吐鲁番古墓中发现了340余方墓砖,时代从麴氏高昌王国时期直至唐西州时期。其中,1972年阿斯塔那177号墓出土的一方墓志,形制十分独特,是吐鲁番出土墓志中纪年最早的。
这方被称为“且渠封戴墓表”的文物,质地为灰黄色砂岩石质,高43.5厘米、宽35 厘米、厚16厘米。上部为半圆形,下部嵌入一块设有凹槽的基座上。墓表表面涂有红色颜料,但基本脱落,上刻有“大凉承平十三年岁在乙未四月廿四日冠军将军凉都高昌太守都郎中大且渠封戴府君之墓表也”等40个隶书汉字,字迹秀美清晰。
北凉是由匈奴的支系所建立十六国之一。北凉都城先为张掖,其首领且渠蒙逊自称张掖公。公元412年北凉迁都姑臧(现武威),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公元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北凉政权灭亡。部分北凉人西迁至吐鲁番重新建国,在高昌城建立割据政权。承平是其模仿中原王朝自行采用的年号,墓表中所记的“承平十三年”相当于公元455年。公元460年柔然攻破高昌,北凉流亡政权随即灭亡。
专家研究认为,“且渠”原为“部落酋长”或“部落首领”之意,其地位次于匈奴王,后来“且渠”逐渐成为姓氏。天津市博物馆收藏一枚“汉匈奴恶适姑夕且渠”,赐印是汉朝政府管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重要策略。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且渠家族在与汉人的接触、交往过程中,在血缘和文化上相互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文化。在政治上,他们采用汉族官制礼仪和典章制度,迁徙到吐鲁番后,仍然采用中原体制,且渠封戴墓表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墓表中可以看出,且渠封戴被任命为高昌太守,相当于首都高昌市的市长。阿斯塔那177号墓出土的木质“且渠封戴追赠令”中,且渠封戴被追任为“敦煌太守”,说明且渠封戴在且渠氏高昌政权中地位很高,是其领导层核心成员之一。考古人员还在且渠封戴墓里发现精美的丝绸、泥俑、漆耳杯、纸质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丝绸、漆耳杯、汉字书写的文书等,体现出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匈奴人的后裔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在甘肃河西和陕西、宁夏等地都发现了且渠封戴墓表相同的圆首墓志。如1975年甘肃武威赵家磨村出土“前凉晋昌太守梁舒墓表”、20世纪70年代陕西咸阳密店镇出土的前秦时期“吕他墓表”、清光绪年间陕西西安出土前秦时期“吕宪墓表”、宁夏彭阳县出土的前秦时期“梁阿广”墓表、甘肃酒泉出土的西凉时期“李超夫人尹氏墓表”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严禁厚葬、立碑,于是原立于地面上的墓碑便缩小体型,埋于墓中,称为“墓中之表”“墓表”。圆首碑形墓表属于王族阶层使用的,而砖质的四方形墓砖属于官僚阶层使用。这些墓碑的主人是当朝的高官,既有汉族也有氐人,反映了中原丧葬习俗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