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广西桂林市中心的广场上,备受当地群众期待的群文盛会——“漓江之声”如约而至。这个几乎在桂林家喻户晓的文化活动走过了第40个年头。当天的晚会既是桂林文艺爱好者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精心策划的一场演出,也是桂林百姓、群文工作者欢庆“漓江之声”40周年的一次大聚会。
1979年创办、1980年正式命名的“漓江之声”群众文艺活动,历经40年打造,由原来的群众歌咏比赛,发展成一年一度的综合性群众文艺竞技活动,并且已成为全国知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自创办以来,“漓江之声”累计推出演出1145场,9400多个单位和机构参加过演出,观众超过300万人次;各类优秀节目层出不穷,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桂林增添了文化艺术光彩。
“漓江之声”40周年文艺晚会由老艺术家、青年文艺骨干和大中小学生组成的演员队伍倾情献上《戏韵》《曲风》《声语》《国魂》4个篇章。每个篇章围绕各自的主题,为包括市民及游客在内的观众献上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节目,既展示了浓郁的桂林地方文化特色,又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充分显示了“漓江之声”举办40年来的厚重累积。
时间回到40年前,当桂林市在当时的“民兵歌咏大会”基础上举办第一届“漓江之声”活动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的群众性歌咏活动能够逐渐发展成为各年龄段、各行业群众都积极参与,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文艺类型的群众文艺竞技活动。
回忆“漓江之声”走过的40年历程,桂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素华说,“漓江之声”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活动从单一的歌咏形式拓展至综合性群文活动;到了上世纪90年代,活动对参加决赛的节目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是本市作者的原创节目,这一阶段对群文创作队伍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2000年以后,活动规模不断拓展,由原来面向桂林五区两县的80万人口,扩大到面向五城区十二县的480万人口,活动组织形式也变为由各县区先自行举行预赛,再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全市汇演,自此,“漓江之声”真正成为了百姓身边的文化节日。
历经40年打磨,对于桂林的百姓而言,“漓江之声”的意义已超出了群众文化活动本身,而是成了桂林这座山水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在“漓江之声”的影响下,整个桂林掀起了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的热潮,各类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纷纷涌现,构建起了“市级有活动、县区有品牌、村镇有特色”的大桂林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同时,“漓江之声”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创作人才,有的考上了艺术院校走上了专业之路,有的成为单位的文艺骨干分子,有些创作者的作品在全区、全国比赛中斩获奖项。
桂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时曦说:“40年,对于‘漓江之声’而言,凝聚了几代人的奋斗和奉献。‘漓江之声’取得的成绩是全市群文工作者坚定不移地恪守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不辞劳苦、辛勤耕耘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倾情呵护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爱护、鼎力支持的结果。未来,‘漓江之声’要把握时代脉搏,用心感受人民心声,一如既往地把活动办好,让百姓从中获得幸福感。”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