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文化这一乡村振兴利器
来源:广西日报 唐鸿 发布日期:2019-10-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是新时代实现中国社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体观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逻辑整体,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维度,因而需要理论建构、制度设计及路径规划等层面的多维融合与有机统筹。其中,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文化意蕴及其实践理路尤其值得深入挖掘和凸显,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语境下厚植中华文明根基、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然之义,亦是民族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之径。

  文化铸魂:乡村振兴主体的价值引领与信仰塑形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正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提升村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促进乡村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增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之本及凝心利器。

  深化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历史载体,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深厚的乡土情怀,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育德要素,有利于唤醒乡村主体的文化自觉,从而延续和拓展乡村文化根脉。一方面,要进一步引导乡村主体辩证认识和处理乡土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应加大城乡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多维互动与联通,通过多元文化元素之间的有效整合与优化,提升村民的文化甄别力与价值判断力;另一方面,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把传统乡贤精神的弘扬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乡贤讲坛、乡贤精神大讨论、乡村道德模范评选等平台开展慈孝文化、廉政文化、诚信文化等传统美德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教育。

  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之魂,在乡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村民在文化的多元性与主导性、先进性与落后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等多维情境中作出正确的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乡土文化多元化趋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明价值底色。

  文化提质:乡村振兴主体的素养优化与视域拓展

  村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全球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的高速融合发展,期待集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要素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振兴主体的培育与壮大。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展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把这一精神落到实处,就要充分整合和发挥政府、社会、村民三者之间的优势与合力,加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育。

  充分发挥村民和新乡贤的文化建设者作用。一方面,鼓励、激发和引导村民各取所长,自觉自愿地成为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激励新乡贤群体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新乡贤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力量,其文化素养相对良好,承担着率先阐析、传播、践行优秀乡村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应进一步探索对新乡贤群体的评价、培育、激励等相关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通过与高等院校、文化企业等通力合作,结合地方特色,开设民间文化艺术类课程或培训,定向培养有志于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整合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文化机构等多重力量,依托民间艺术节、音乐节、学术研讨、乡野调查等多元载体,加强对优秀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乡村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与传播,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主体的文化视野。

  文化兴业:国家和社会层面及乡村振兴主体的良性互动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及乡村振兴主体之间的多维联动,从政策、资金、市场、社会力量参与、主体能动性激发等层面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相向相行的良性互动格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集聚效应。

  搭建文化支农的政策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效应,引导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各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政府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引导和鼓励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拓展乡村媒介传播渠道,构建乡村立体传播平台,讲好乡村故事,不断打造兼具社会正能量及浓郁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组织根基和制度根基。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而确保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主义方向。

   开发民族地区乡村中的特色资源与产品,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民族地区乡村的最大特色就是传承民族文化与民俗,应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民俗产业,推动农户的联合经营,发展跟民俗相关的产业,通过美食节、丰收节、名优特产巡展等特色主题活动,整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文化休闲农业,将产业、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实现乡村的脱贫与振兴。一些乡村承载生动励志的革命记忆和红色基因,要寻找红色资源,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乡村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功能。一方面,结合各地红色革命史迹,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载体,在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出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举办红色展览,讲述红色故事,不断增强乡村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育人优势和产业效益优势有机融合,探索和发展优势互补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链,实现红色文化的错位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红色文化的软实力,让革命文化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利用、保护和发展。 

  (作者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