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传承文化基因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专访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9-09-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当下的博物馆都在积极推动改革,不仅努力做到让文物活起来,也让博物馆在文化圈日益活跃,成为人们旅行必去的打卡地。新华网就博物馆如何讲好传承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问题,对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进行了独家专访。

  恭王府一脉相承再创新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博物馆日益受到大众喜爱的这种社会现象?

  冯乃恩:博物馆热这种现象对于中国文化建设来讲,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一件事情,当然这个热是最近五年左右的时间发生的。这与全国各地博物馆工作者的辛苦奉献和共同努力有很大关系。也跟目前博物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有关系,现在全国博物馆已经达到了五千多家,相比之前有了大幅增加。同时,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博物馆热。

  新华网:未来恭王府的发展规划、创新思路、经营理念、发展目标是怎样的?

  冯乃恩:恭王府是著名的古建筑,大约建成在乾隆后期,1776年恭王府的第一个主人和珅入住恭王府,1799年庆郡王永璘入住,到咸丰年间恭亲王奕訢入住。在这近一百年历史变迁过程中,恭王府的建筑形成了现在前面为王府、后面为花园,占地约6万余平方米的建筑格局。八十年代开始了恭王府作为待恢复的文化遗址,逐步启动了搬迁腾退工作,一直持续到2008年实现王府和花园的整体开放。

  全面开放以后,恭王府明确了博物馆建设基本职能,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提高,获得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实现了突破发展。从建设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恭王府博物馆是建立在恭王府遗址基础之上的博物馆。这是恭王府的特点,也是目标。恭王府博物馆的核心文化理念是王府文化的研究、传播、展示。因此,我们设定了四个发展目标:平安王府、学术王府、数字王府和公众王府。“平安王府”主要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工作保障古建筑的安全,保障每年400万到恭王府参观的观众安全,主要工作就是加强古建筑的保养和研究。“学术王府”就是紧密围绕王府这个文化核心,充分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建筑价值和艺术藏品价值。“数字王府”,目前数字技术与博物馆业务的结合越来越多,很多博物馆都在开展相关工作。恭王府这几年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距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挖掘恭王府的价值进行适度传播,仍有差距、仍需努力。“公众王府”是对恭王府博物馆的定位,主要聚焦在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上,希望它能够根植于北京最重要的民俗文化聚集区,即什刹海地区,结合本地区民俗文化,特别是让博物馆自身的建设能够融入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当中去,为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求服务。还可以通过各种展览、策划活动、研学等方式,和社会上所有关注和喜欢恭王府的人一起把恭王府的文化特色共享好、弘扬好。

  创新对于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如何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恭王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尝试:第一,目前国家倡导文旅融合,恭王府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每年400万观众来访的景点基础,又是一个富含王府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对于恭王府里面的建筑,我们要研究透。在府邸和花园之间有个著名的建筑叫后罩楼,后罩楼西边有一个水法楼。我们要把这个遗址研究透,然后采用一些文物保护措施和数字技术,再现当年乾隆时期水法楼独特的特点,用这样具有文化含量的建筑来吸引更多的人。让大家不仅看到它的精彩,更能深入了解恭王府的建筑、艺术以及古代的造园手法对于当代建筑的影响。第二,通过研学不断提升旅游当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未来会加大力度,不仅面向青少年,更要覆盖全年龄游客,致力于为全民做好文化服务。第三,希望在过去恭王府已经拥有的福文化文创产品系列的基础之上,继续做大做强,拓宽文创产品序列,用内涵化、生活化和品质化让恭王府的文创产品走入公众的生活,让更多人喜欢恭王府的文创。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文创产品让公众把恭王府的王府文化带回家。我们也在按照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探索新路。首先是要做好王府文化内涵的挖掘,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文化IP,联合社会上有志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机构、公司、单位一起合作,通过IP授权的方式共同开发王府文化的文创产品。此外恭王府内部也会逐步完善服务设施,让大家在参观过程中丰富文创产品的体验。

  打造特色文创IP和数字化

  新华网:恭王府的文创IP方面未来有哪些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布局规划?

  冯乃恩:我们文创产品开发的原则,第一是内涵化,不能把恭王府的文创产品只是当作一个普通商品进行销售,而是让更多的文化含量充分体现在文化产品上,既体现在包装上,更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让大家拿到每一款的恭王府文化产品都深深感受到文化的浸润和文化的力量。第二是品质化,恭王府所追求的、能够让观众拿到手中的文创产品应该都是能让大家竖起大拇指赞扬的高品质文化产品。第三是生活化,要改变从前人们把文创产品只当作旅游纪念品的低端形象,让文创产品能够走进公众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华网:恭王府在博物馆数字和智慧化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

  冯乃恩:最近国家刚刚发布了鼓励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政策。对于博物馆来讲,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引进数字技术参与到博物馆的内部业务建设和对外展示这两大领域上来。恭王府对此有三项举措:第一,把所拥有的独特建筑和6万余件藏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保存,形成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藏品数据库。第二,利用现代技术做好景区管理,在安全上和舒适度上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让大家在参观过程当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参观时的舒适感。第三,通过数字技术来挖掘王府文化的内涵,通过网站、微信、微博、APP产品等多种方式,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独具特色的恭王府文化。

  新华网:未来如何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恭王府的文化底蕴内涵,今后对于数字化和智慧化领域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冯乃恩:很快大家可以看到恭王府微信公众号的全新面貌。下一步恭王府的网站也会进行升级改版。大家还将会看到一些恭王府藏品、建筑展示。

  中西结合文化交流互鉴

  新华网:恭王府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规划?

  冯乃恩:我们向来倡导文化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和借鉴。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众多的生活用品和艺术作品当中,都能够看到中国文化对于欧美文化等世界文化的影响。同样,在中国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例如清朝著名在华外籍画家郎世宁所带来的西方绘画对于中国绘画的一些影响。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在古代一直存在,在当代更为频繁。恭王府博物馆作为中国文化元素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我们也将引进与恭王府所拥有的这些建筑、藏品相关联的文化作品,主办更多的本身具有恭王府特点的展览去国外进行展示,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

  传承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网:中国博物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前景如何?

  冯乃恩:中国博物馆目前的发展势头非常好,既在数量上有大幅增加,同时受众也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来博物馆。

  在下一步的博物馆建设当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强调博物馆本身的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一方面结合本身的藏品来突出独有的特点,另一方面还是要结合地域的特点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让来自于不同地区的观众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特点。同时还要突出特色的博物馆运营手段,比如现在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博物馆当中进行数字展示,但不能走到哪个博物馆都是触摸屏和语音介绍,这方面还需要众多博物馆从业者下大气力研发每个博物馆的特色数字产品。

  新华网:未来中国文博行业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文化基因、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冯乃恩:首先要做的就是内容为王,要把博物馆自身的藏品、博物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特点研究透、发掘透,才能够达到传播好中国文化基因和故事的目标,这是博物馆从业者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其次,一定要有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勇于去将一些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和展示当中去,只有这样才会永葆中国博物馆的青春活力。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