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考古诗心”?这位院长的新生致辞火啦!
来源:人民网 丁涛 发布日期:2019-09-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考古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迫不及待地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告诉大家考古学如诗”“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要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去发现考古的诗心,努力争取成为一个蕴含诗心的考古人”……

     近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9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在业界和网络引发热议。乍看上面的发言,不少人都一头雾水:这到底是考古专业还是文学专业的开学典礼,这位院长是不是走错“片场”了?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采访了孙庆伟,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眼中的考古学和他提出的“考古诗心”。

走心致辞意外走红 热议呼应良苦用心

     出乎孙庆伟意料的是,开学典礼之后,他陆续收到了来自各方的祝贺与赞许,既有国家文物局和学校领导,也有业界同仁和学院师生。再加上“考古圈”兄弟院校师生的转发,他那篇题为《考古诗心》的新生致辞火了。孙庆伟坦言,致辞确实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人关注”。

     开学第一课究竟要给这些新考古人讲什么?怎么讲?这曾一度困惑了孙庆伟很久。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给了他灵感与启发。钱钟书先生说,人们往往“只知诗具史笔,不解史蕴诗心”。孙庆伟扪心自问:考古学的日常研究,是否真的了解历史所蕴含的“诗心”?

     说到底,考古学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是“物”与“人”的关系。孙庆伟认为,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之理解为“史”与“诗”的关系:诗歌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考古和历史也不应该只是对过往事实与既定事件的简单叙述,考古学家也不能为作史而作史。

     “正因如此,我才迫不及待地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想要告诉大家考古学如诗。我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去发现考古的‘诗心’,努力争取成为一个蕴含‘诗心’的考古人。”孙庆伟说。

     这种浪漫的表达,既寄托着孙庆伟对入学新生的期许,也表明了他对当前学术研究中“堆数据”“刷论文”等“学术泡沫”的否定。“我希望这些同学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建立起正确的史学价值观和正确的研究导向。我们的研究终归是要解决问题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数据和研究都只能是一堆毫无生气、毫无价值的材料。”孙庆伟说。

     北大历来重视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每到开学季,从学校领导到各院系负责人都会走上讲台给新同学授课,希望从新生步入象牙塔的那一刻起,就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学术价值观。而在孙庆伟这份诗意的致辞中,蕴含着对考古学科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饱含着满满的“考古正能量”。或许,这就是这份新生致辞走红的原因,而这种火,也更像是对孙庆伟良苦用心的一种呼应。

     “这些同学都是有慧心的,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获取知识对他们而言是最基础的层面,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的是学习方法、价值判断乃至思想理念,我希望呵护好他们心中那颗尚在萌芽状态的种子。”孙庆伟说。

公众认知存在偏见 破题需从自身做起

     当年孙庆伟入学时,考古系全年级一共只有22位新同学;31年过去,今年新生的数量多了一倍。迎接新生的那天,他高兴得“忍不住发朋友圈”,“想把鲜花44朵献给2019级的考古新同学”。一位学生的留言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学院招生增速远低于GDP的增速啊”。

     这的确是考古这个学科面临的一种尴尬。这种尴尬,与公众对考古的片面理解甚至偏见不无关系。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把考古与挖宝、鉴宝划等号,而在更多人眼中,考古是枯燥、生硬、沉闷的代名词——文艺点的说法叫“不食人间烟火”“高冷”,通俗说就是无趣、不接地气,也没有人气。

     在孙庆伟看来,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比较短,到现在也不足百年。“考古是个大学问,但考古确实还是个小学科”,孙庆伟感叹。可更让孙庆伟感到焦虑的是,就连一些从业者对考古学的理解也存在偏差。“考古不是挖出来一些文物、办个展览就完了,更重要的是要有用。只有真正服务社会、服务现实生活,这样学科才有生命力、创新力、影响力。”孙庆伟说。

     除此之外,“宣传”不到位也是造成公众认知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孙庆伟表示,一方面,考古学的学科偶像比较少,如果多几位苏秉琦、樊锦诗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尤其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把考古“妖魔化”了,似乎考古就是去盗墓、去探险。“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你愿意把孩子送去学考古吗?”孙庆伟有些无奈地说。

     谈及该如何打破偏见,孙庆伟表示,首先要从学科本身、从考古工作者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学科目标。不仅如此,还要尽最大努力贡献更大、更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去服务国家文化建设,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贡献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从未断绝,有太多优秀的、值得研究的东西。我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把优秀文化基因挖掘出来,解读好,不仅要给国人讲述好,更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孙庆伟说。

创新形式吸引青年 对内对外讲好故事

     读了孙庆伟开学第一课上的诗化表达,也听了他对公众对考古学存在偏见的理解与应对——在孙庆伟眼中,考古应该是什么样子?

     “ 凝练文明基因,创新文明价值、厚植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采访中,孙庆伟这样概括他眼中的考古与考古学。孙庆伟始终认为,考古学是一门人文为体、科学为用的学科,更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步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必将进入文明阐释的新阶段。

     在孙庆伟看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需要聆听时代的召唤,紧随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考古学的时代命题和时代需求。新时代有新要求,也有新命题。未来中国考古学研究要重点讲清楚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贡献,讲清楚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的当代价值。

     “只有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基因,正确诠释中华文明价值,才可以真正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才可以真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孙庆伟说。

     越宏伟的目标越需要人才的支撑。虽然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很古老,但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尚不足百年,尤其需要有志青年的加入,为这个年轻的学科注入新的活力。问及当下该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考古、走近考古、喜欢考古,孙庆伟也表达了自己看法与建议。


     他表示,这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开展工作。首先是考古学科的从业者要明确学科定位,要充分展现学科魅力来吸引年轻人,让他们愿意为这项事业而奋斗。他也希望能将考古学成果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体系中,通过自上而下的引导,普及学科知识,消除学科偏见,壮大学科力量。但眼下,需要考古工作者好好消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胆创新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段,用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古老的文明和前沿的学术成果展现出来,把我们自己的故事讲好。

        临近采访结束,孙庆伟告诉记者,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前身是1922年设立的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这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源头。2022年,北大考古学科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不论对中国考古学还是世界考古学而言,北大的考古学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为此,我们更应该敢闯敢试,勇于担当,努力创建与五千年文明古国相称的、与民族复兴大业相称的世界一流考古学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孙庆伟说。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