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改编自经典神话的布袋木偶戏《哪吒闹海》再次在福建漳州古城木偶艺术表演馆上演,这已是自3月该戏首演以来的第12场演出。哪吒的风火轮划破夜空,龙王口吐真火将舞台点燃,台下观众的掌声与惊呼声此起彼伏。
布袋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发展于明末清初,并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海峡两岸布袋戏的核心特征一致。其表演形式都是以单人操作木偶,以五指灵活操控,搭配口白、唱腔和锣鼓乐;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或神话传说;早期常用于庙会酬神,与民间信仰关系紧密。
哪吒,这尊被称为“灵珠子化身”的少年神祇,其形象自明代《封神演义》定型以来,便成为布袋戏的重要母题。不管是福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闹海新传》,还是台湾高雄市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上演的《叱吒风云——新哪吒》,闽台的布袋戏艺人总能在方寸戏台上触摸到同一条文化血脉的震颤,演绎出比演义话本更为传奇的共生佳话。
漳州木偶剧团演员在表演布袋木偶戏《卖马闹府》。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同宗同源的文化发端
清代嘉庆年间刊印的《晋江县志》记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通俗来讲,布袋戏是以布制偶身、以木雕偶头,以指掌操控木偶演绎故事的戏剧艺术。
关于布袋戏的起源,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明代时由福建泉州的梁炳麟所发明。相传,屡试不第的梁炳麟梦见一位仙公在他手心写下“功名归掌上”几个字。他以为此番定能金榜题名, 可最后还是名落孙山。某日,梁炳麟偶然目睹有人表演提线木偶戏,心有所动,便自行雕刻木偶,用手掌直接操控代替丝线牵拉,木偶更加灵动自如。从此他便以此为业,最终成就富贵。无论传说真实与否, 但据考证,布袋戏的确发源于福建泉州、漳州一带。
布袋戏与繁荣于唐代的“百戏”艺术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百戏是古代民间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的泛称。作为百戏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布袋戏虽于明末清初才出现,但本质上延续了百戏的传统内核。它博采众长,不仅融合了百戏中杂技的肢体控制技巧与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还汲取了民间音乐与戏曲唱腔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戏剧风格。
布袋戏在早期阶段根据乐调、词调与戏路被分为南管与北管两个流派。南派,即南管布袋戏,主要流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即傀儡调,在表演上参照梨园戏做派。北派,即北管布袋戏,以漳州为主要传播区域,唱的是北调,如昆腔、京调等,在表演上呈现出鲜明的京戏艺术特征。
明末清初,福建大批移民迁徙至台湾,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等也随之传播到台湾。清代的台湾布袋戏,在表演上吸收闽南布袋戏的艺术形式,所演出的剧目都是师承先辈的戏码,以文戏为主。直到清末民初,台湾布袋戏才开始大量演出改编自章回演义小说的戏曲,逐渐展露出台湾的本土特色。
2023年6月17日,在福建厦门市举行的海峡两岸布袋木偶艺术节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庄陈华(右)与徒弟吴声杰(左)交流布袋木偶戏。
相似轨迹的传承延续
台湾布袋戏是福建戏剧艺术在台湾的延伸,早已成为台湾民间文化代表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台湾布袋戏传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众多布袋戏艺师,李天禄就是其中之一。李天禄1910年出生于台北,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布袋戏,22岁那年组建了布袋戏剧团——亦宛然掌中木偶剧团。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布袋戏被“禁声”,布袋戏艺人被迫转行,李天禄也在当时封箱。
1941年,日本只准许台湾布袋戏班演日本戏剧,但许多艺人在演出“皇民布袋戏”时会偷偷演出传统的布袋戏。1945年台湾光复后,李天禄的“亦宛然”剧团重出江湖,演出场场爆满。由于剧场空间较大,传统的舞台和戏偶都难以满足需求,布袋戏班开始重视布景、灯光、音响等。1948年,李天禄演出的《清宫三百年》引爆了台湾布袋戏界的“武林风”,增强视听效果的金光布袋戏时代到来。20世纪60年代,广播、电视在台湾发展起来,布袋戏也随之发展。1962年,“亦宛然”剧团表演的《三国演义》揭开了台湾电视布袋戏的序幕。
但真正缔造电视布袋戏黄金时代的,一般认为是台湾布袋戏世家黄家的第三代传承人黄俊雄。1970年,由黄俊雄创作的布袋戏电视剧《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在台湾播出时,最高收视率达到97%。1988年,黄俊雄之子黄强华、黄文择在承继剑侠布袋戏江湖侠义内核的基础上,重新对剧集和人偶形象进行打磨,正式推出霹雳布袋戏系列剧集。配备机关的戏偶、曲折奇幻的剧情、逼真的布景等共同塑造出霹雳布袋戏的艺术特征。
泉州、漳州的布袋戏也经历了从清末民初的鼎盛,到抗日战争后的停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改革开放后焕发新生机的发展历程,并在互联网与新兴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求变。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注重传统技艺传承保护。2021年,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推出布袋木偶神话剧《闹海新传》,借国漫热潮重塑经典角色。《闹海新传》创新性地以光电技术呈现海底龙宫、烈焰战场等经典场景,同时巧妙地在数字化特效中融入闽南语念白,为传统非遗注入崭新的“破圈”魅力。
海峡两岸布袋戏的发展轨迹呈现出诸多共同之处:早期布袋戏的舞台形制均以小巧灵活为特点;在演出分工上,前场操偶与后场乐团的协作模式高度一致;戏偶头部的制作工艺讲究“三骨五形”;在动作设计上,两地均以“立姿、头姿、手姿、步姿”为表演基准,鲜活地塑造出人偶的形象。
此外,闽台布袋戏在音乐上都融合了当时当地流行的戏曲曲调或声腔,乐器配置上都涵盖京剧风格的打击乐,演出时均强调音乐与动作的和谐搭配。由此可见,海峡两岸布袋戏相似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源自共同的文化根脉,方寸戏台上跃动的偶影演绎着海峡两岸民众共同的记忆。
“台潮文创展”上,展示融入布袋戏元素的书包、抱枕等文创产品。
海峡两岸的交流互动
自1996年年底漳州布袋木偶戏首度赴台演出引发热烈反响后,海峡两岸布袋戏交流便开启了新篇章。漳州市木偶剧团每年定期赴台演出,台湾同行赴漳交流更为频繁。双方在剧目创作中相互借鉴,漳州剧团将台湾布袋戏的特效融入《水仙花》《妈祖传奇》等作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融合。
2011年,台北木偶剧团演员吴声杰拜漳州布袋木偶戏大师庄陈华为师,师徒跨越海峡传艺的故事,成为海峡两岸传统艺术传承的典范。像庄陈华与吴声杰这样的师徒,在海峡两岸布袋戏领域还有很多。师徒情谊与艺术传承交织,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情感桥梁。
2015年,由台湾布景艺术家李有明设计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台湾布袋戏戏台入驻泉州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不仅丰富了泉州非遗展示内容,更通过实物载体唤起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加深海峡两岸民众的情感。
海峡两岸文创产业的融合,也为布袋戏交流注入时代活力。台湾同胞陈玠甫在泉州打造“台潮文创展”,将霹雳布袋戏IP与世遗元素结合,开发出书包、抱枕等文创产品。这种创新不仅吸引了年轻群体,更让布袋戏突破传统边界,成为海峡两岸文化经济发展的纽带。
对于闽台的老一辈而言,布袋戏承载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无论是福建街头还是台湾乡间,那些围看布袋戏的欢乐场景,既是那时的珍贵记忆,也是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如今,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合作,从学术研讨到民间互动,布袋戏正以多元形态架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网络与桥梁,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释放出联结人心的强大能量和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