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清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倩郢 发布日期:2025-04-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AI制图

  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节气和节日自秦汉肇始,到唐宋时,逐渐融合上巳节、寒食节的习俗,发展出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斗鸡、蚕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清明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节点,更承载着深厚的生命哲学与文化记忆。清明时节,自然界草木萌发、蛰虫苏醒的生机,与祭扫先人、迎接新生的行为形成呼应,体现了中国人“生死一如”的生命观。从《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祖先崇拜,到当代“云上寄思”的表达,清明习俗的文学书写也始终是文化心理的反映。

  生生不息的自然观

  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雨润草木,农耕文明视其为春耕关键期,正如民谚所云“清明不撒种,哪有五谷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同时,人们认为此时天地交泰、阴阳和谐,可顺应自然出游踏青、插柳戴柳、植树造林,这些皆是对生命律动的礼赞。

  春日踏青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历代相沿不衰,唐宋尤为盛行。唐代白居易的《春游》写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写的正是清明郊外踏青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梨花开后不久,正是清明时节,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大家纷纷结伴出城,踏青寻春。日暮时分,笙歌方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除了踏青出游,古人在清明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南宋诗人戴复古的《锦帐春·处处逢花》一词写道:

  处处逢花,家家插柳。政寒食、清明时候。奉板舆行乐,使星随后。人间稀有。

  出郭寻仙,绣衣春昼。马上列、两行红袖。对韶华一笑,劝国夫人酒。百千长寿。

  这是一首典型的节令词,描写了清明时节花柳繁茂,全民插柳、游春的习俗。不过,戴复古身处南宋末年,山河破碎,社会动荡,这样的春日胜景或许只是记忆或理想化的描绘。

  在古人心中,“插柳留春”留住了柳枝的一抹青翠,也就留住了春日和生命。勤劳朴素的中华先民希冀借助插柳这一简单的仪式,表达生生不息的自然观和生命精神。自然地,清明插柳之风后来也就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

  慎终追远的习俗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文化内涵。“慎终追远”语出《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原指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祭祀祖先,后引申为对逝者的敬重与对生命根源的追溯。清明节将这一儒家伦理与自然节令、民俗仪式深度融合,既是礼制传统,亦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历来被当作清明缅怀亲人的典范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代高翥的一诗《清明日对酒》,也如实描述了清明扫墓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白蝴蝶”喻指焚化的纸钱,与杜鹃啼血的典故结合,描写哀思之深。同时通过具象的祭扫行为,展现生者对“终”(死亡)的严肃态度。

  而王禹偁的《清明》一诗,却写出另一种情思: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祭祖不仅是家族根脉的追溯,更是对先人精神(如家风、德行)的承继。王禹偁此诗,堪称宋代“清明诗”中的别调——它不写哀思,不绘春景,却在萧索中点亮一盏读书灯,照见慎终追远的另一重境界。对文化血脉的坚守和传承,或许是最深沉的祭奠。

  乐生重死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珍惜生命、重视死亡,其生死观深深根植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情感表达。历代文人重视清明、吟咏清明,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缅怀,更是对精神生命的延续和传承,体现出士人将自然节候、生命感悟与人生追求相融通的哲思。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客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时,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歌表面写江南春光和期待清明归乡,实则通过描绘春雨初晴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报国无门的矛盾心境及深沉的家国忧思。

  明代于谦的《清明日戏题》更是以诗明志:

  才看花满枝,又见花零落。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诗歌以花开花谢比兴,呼应其《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的立言实践。

  这些诗词不仅是清明习俗的文学镜像,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凝练表达。诗词里“生生不息”的自然观,彰显对天道循环的敬畏与顺应;“慎终追远”的习俗观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时代变迁中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乐生重死”的价值观,体现了一种不回避艰难乃至死亡、乐观前行的精神。从昔日的祖先崇拜到如今的“云上寄思”,改变的只是符号象征系统,存续的则是“民德归厚”的价值追求。这种文化韧性,正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风雨仍然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作者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