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对我说,石阡有座山,伫立在长长的黑滩河畔……啊,困牛山,血染的山,红军壮举震宇寰。啊,困牛山,英雄的山,激励后人勇向前!”一首童声演唱、取材于红六军团西征故事的《壮士血染困牛山》,听后令人不禁肃然起敬、热血沸腾。
金秋十月,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困牛山红军广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千人同唱困牛山组歌”活动,来自石阡县各小学的学生唱响红色歌曲、朗诵诗词,1700余名干部群众参与活动。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红六军团进至石阡县甘溪地域时,陷入敌军重围。为掩护军团主力突围,部队将敌军诱至石阡困牛山地区。坚守困牛山的100多名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最后为了不伤及被胁迫走在敌人前面的人民群众,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集体跳下几十米深的悬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困牛山百壮士”的壮歌。
90年过去了,英雄与人民的血脉永相连。活动现场,歌曲、朗诵《困牛山》《一封红家书》《歌唱祖国》等依次上演,表达对英雄的礼赞,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此次“千人同唱困牛山组歌”活动是石阡县纪念“红军长征在石阡”9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一项,旨在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困牛山地形险恶,三面临河,四周高山环绕,当地百姓上山放牛,只需守住上山的路口便可,因而得名“困牛山”。近年来,石阡县以红色资源为“魂”,绿色发展为“翼”,践行“红色资源+村集体经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长征精神的赓续传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最是红色抚人心。如今,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石阡追忆红军和长征精神,活了资源、富了百姓、兴了村庄。“村‘两委’带着村民发展红色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好,来参观学习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腰包比以前更鼓了。”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石阡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了木偶戏、仡佬毛龙节、石阡说春、仡佬族民歌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石阡苔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为石阡县文旅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阡县文化馆馆长饶莉介绍说:“来石阡的游客在逛完江西会馆万寿宫和湖广会馆禹王宫后,几乎都会到附近的非遗博物馆参观。今年国庆节期间,非遗博物馆接待了约3万名游客。”
石阡苔茶制作技艺不仅是石阡县茶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该县文化传承创新的缩影。近年来,石阡县充分发挥非遗手工制茶的优势,有效发挥石阡苔茶的品牌影响力,助力文旅发展。
走进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夷州贡茶公司,石阡苔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飞正在院子里仔细观察茶青。与茶结缘30余年,他以做“良心茶”立身、做“匠心茶”立业,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如今,新华村有了一批像王飞这样的茶农,实现了“家家有茶园、人人能加工、户户能创收”的目标。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集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于一体,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仍保存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浓郁的农耕文化。一片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村落,一座简朴至极却又功能强大的专家工作站,一拨活力四射的“新村民”,一群有手艺有故事的“老住户”……楼上古寨现今华丽转身,蜕变成为楼上生态博物馆,传统村落被活化利用起来,在石阡乡村振兴路上展现新的生命力。
“楼上生态博物馆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平台,通过文化赋能,发掘乡村价值、重估乡村价值、输出乡村价值,进而实现人才孵化、产业驱动,重构乡村与城市的价值交换体系。”楼上生态博物馆馆长任和昕告诉记者。
从事艺术设计研究的盛雪桐在楼上古寨旅居了近一个月,她最初的想法是来学刺绣、制茶手艺,但没想到收获远超预期。“在这里,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不仅激发了我的灵感,也带给我更多思考。”盛雪桐说。
共享会议室、乡村图书馆、村落文化展厅、村寨影像志展廊、共享食堂、乡村创客实验室、众创空间……楼上古寨以打造农文研学点、军事夏令营、艺术采风地等为抓手,不断激发村寨的自身发展动能;开发“楼上古寨”主题的茶杯、簸箕画、石头画、原木画等60余类文创产品,形成楼上古寨品牌;打造仡佬印染、古法制陶、刺绣等手工作坊,将历史文化转化成市场效能,给乡村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活力。
今天的石阡,在创新传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同时,用好、用足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描画出一幅和美幸福的生活新画卷。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