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浓浓青稞味、酥油香,更带着高原阳光味道的西藏当代都市剧《日光之城》,日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芒果TV播出。雪域高原上的千年文化古城——拉萨,以明媚灿烂的形象进入观众视野。
该剧的播出吸引大批社交媒体关注,掀起新一波西藏文旅热潮。国庆假期期间,不少观众跟随剧中场景,打卡属于自己的“追日”之旅。10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启动“跨越山海 格桑花开——乘着大巴看中国·西藏行”大型融媒体活动,计划用14天的直播和系列视频,行进式解锁西藏旅游新路线……影视与文旅的全面联动,正在不断丰富新时代西藏故事的讲述方式。
生活化新语汇丰富雪域高原的故事光谱
不同于以往荧屏上西藏故事的时空选材和风格基调,这一次,在观众熟悉的布达拉宫、雪域珠峰等壮丽风光之下,《日光之城》把故事深入到拉萨居民的生活日常,入驻独具地域特色的八廓街、嘎吉大院,以更为日常的视角带观众了解今天的拉萨。
该剧用贴近生活的拍摄,串联起特色美食、物产、工艺和地理环境,讲述当代拉萨独具风韵的城市景观、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全剧整体风格阳光温暖,人物情感细腻丰富,剧情发展多线推进,故事场景充满生活的温度,也呈现出西藏各族群众朴素乐观、慷慨无私的生活哲学。
正如《日光之城》制片人包建华表示,“希望用温暖明亮的叙事方式向大家讲一个新时代‘日光之城’的故事”。剧中主人公的生活主场景是八廓街上的嘎吉大院,他们的每一天都从这个藏式建筑院落开启:土登家的甜茶馆飘出阵阵奶茶香,藏式木桌上有热气腾腾的藏面、糌粑肉粥,居民们有的晒着日光浴,有的忙着做酸萝卜炒牦牛肉……活色生香的生活日常推开了整部剧舒缓的叙事节奏。
该剧以当代拉萨青年索朗的创业故事为主线,从“生活感”出发,用土登家、普布家、久美家3个家庭、6个年轻人的逐梦故事,慢慢展开他们的创业挑战、代际冲突、理想追求和情感选择。同时,该剧又在不同情节线上,穿针引线地串联起藏戏、藏族刺绣、赛马、唐卡、藏医药、西藏民间谚语等文化内容,还有岗巴羊、蜂蜜、牦牛肉干等特色农产品,生动展现了西藏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和生活之美,折射出西藏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火热的青春与高原生命力澎湃交响
《日光之城》的叙事没有停留在“烟火气”层面,而是在借用“生活感”语汇的同时,闪动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多条线索的同步推进、交汇发展,让故事立足更开阔的视野,将新旧对话、澎湃的高原精神世界缓缓铺开,勾勒出一个正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崭新的西藏。
故事设置了3个家庭样本,住在嘎吉大院的土登家、来自牧区的租户久美家,以及住在城区独立藏式庭院的普布家,他们分别代表着拉萨市居民的不同构成。其中有土生土长的拉萨市民,也有外来户;有城市白领,也有打工人和牧民。无论哪种家庭条件和职业,他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本真而热烈。格桑那句“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是剧中年轻人共同的心声。
剧中人物面临着“考公”、创业、远嫁、追梦、家庭关系等各种人生课题,他们的处境和感受跟其他城市的年轻人有相似之处。故事的高光点在于,相比恪守传统的父辈,高原上的年轻人更勇于追求“另一种人生可能”。
屡次“考公”失败,索朗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想借助文旅之风,将家乡的产品推广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扎西在医生和藏戏表演的职业选择中迷茫,但最终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那道光。牧区少女格桑无意遵循父辈放牧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拉萨,勇敢追求做一名飞行员的梦想。矛盾的久美最终返回马术队,成为主力队员。倔强的达珍去看了外面的世界之后,依然选择回到拉萨……
与之同行的,还有那些与西藏各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的援藏干部。山东小伙许少杰,褪下戎装后成为嘎吉社区的第一书记,从开办就业培训班解决就业难题,到积极奔走为孩子们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事无巨细地关心着居民的生活大小事;援藏医生尹巍因为10年前在西藏登山时被当地人救助,毅然选择留在雪域高原治病救人,为西藏医疗事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拉萨八廓街的城市市井,到岗巴县海拔5200米的牧场,高原上无私慷慨的阳光,无形中养成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心灵底色,滋养着西藏人民内心深处的坚韧与乐观。在剧中,年轻人忠于所爱,勇敢选择,坚持不懈。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父辈还是子辈、回乡者亦或建设者,他们都淳朴善良、不怕挫折,追光而行。就连起初固执己见的土登老人也在孩子们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决定重振精神,想尽办法重拍“八大藏戏”,为后代留下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样本。这种积极努力的人生态度,为今天的年轻人带来来自雪域高原的人生启示。
在文化交融中召唤心中共同的远方
伴随中国电视剧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涉藏题材电视剧历经从最早的神话故事、历史演绎到地方现实的演变,西藏文化与时代价值体系始终处于不断建构与传播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涉藏题材电视剧的一个明显发展变化是,现实题材作品数量上升,地方发展与国家发展、时代主题紧密融通。如《雪莲花盛开的地方》《阿坝一家人》等,描述了多民族聚居地发生的山乡巨变和文化交融,既揭示了当地群众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变化,又描绘出他们在时代大潮中的奋进与成长。
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拉萨这座千年古城,既保留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充满了现代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城市变迁的内容并不仅仅外显于衣食住行,还体现在各族群众的精神气质上。“我们更想通过剧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和合共生、美美与共、阳光温暖、无私慷慨的底色。这就是真实的今日西藏。”《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说。
讲述新时代的拉萨,用青年逐梦的活力拨动这座城市的脉搏,这确实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故事切口。《日光之城》用拉萨的城市形象承载“古往今来”的历史隐喻,故事里的人们既保留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为现实的工作、婚恋、家庭和理想而奋斗。这样别出心裁的地域写作,是在讲述高原上的人生故事,也是在讲述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融通。于是,剧情便在充满“当下感”的情节中发展,并融入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呈现出具有共情力和普遍性的“焕新”景象。
同时,剧情上特别设计了西藏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等元素,从多元角度展现了一个现代而充满活力的“阳光之城”。所有这些剧作手段,都在努力引导观众重新认识西藏,感受这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吸引旅人的新内涵。如同片头、片尾使用康巴音乐调性的抒情旋律与现代说唱进行组合,能够启动西藏新老故事的动人力量,始终源自这片高原热土本身。时代变迁,新旧交织,但人们至真至纯的交往准则,朴实、乐观、坚韧、向善的生活哲学,在穿越时空的世代传承中仍然保留了下来。
优秀影视作品总是能以自身广袤深邃的内涵、深沉的家国意识与周遭世界息息相通。今天的地方性讲述,不仅仅指向一个地理上的坐标,更代表着大众向往的、安放心灵的理想之地,是一个与更广阔天地对话、交往的音画语言。随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推进,“文旅热”带动文化产业走向深入发展。《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日光之城》……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地域故事逐渐被打开、改造乃至重绘,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提升语言表述能力、拓宽传播边界的过程。
时代正在发生巨变,如何从一个地方发现更深沉辽阔的世界,从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准确触达人们心中共同的远方,召唤更多、更优质的地方性叙事?期待创作者努力拓展创作边界,创新发展地域讲述的文化建构意义,将地理家园与生命追求交织在一起,努力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