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海市蜃楼
驼队就像移动的山
神秘的梦幻在天边
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
......
浩瀚的金色沙漠
驼铃让我回到童年
耳边又响起摇篮曲
阿妈的声音忽近忽远
......”
一曲《苍天般的阿拉善》,满溢着人们对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无限眷恋。在祖国北方亮丽内蒙古的西陲,有一个在蒙古语中被称作“五彩斑斓之地”的地方,这里,就是苍天般的阿拉善。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市级行政单位,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和阿拉善高新区、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3个区。这里历史悠久、风景壮美、物产丰饶。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古老而神奇的阿拉善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各族儿女在这方热土上守望相助、接续奋进,共同描绘着美好未来。
▲位于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月亮湖沙漠生态旅游区风光(图片来源:新华网)
家国底色,英雄精神满驼乡
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有一处草木丰茂的牧场,矗立在这里的曼德拉山以生动丰富的岩画闻名遐迩。这些岩画清晰地描绘了阿拉善先民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交通迁徙、牧猎征战等历史画面。
其中,有关骆驼的形象揭示着阿拉善是双峰驼最早的驯化地之一。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吃苦耐劳、勤恳踏实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具象体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正是这种伟大“骆驼精神”的忠诚践行者。
▲曼德拉山岩画的骆驼形象(图片来源:阿右旗宣传微信公众号)
明末清初时期,在伏尔加河流域,出现了一支来自遥远东方的游牧部落,他们是卫拉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愈发思念东方故土的富饶与安定,最终,土尔扈特人选择直面一切艰险,万里东归。回到祖国的一部分土尔扈特人在阿拉善大地上开启了新的生活,他们躯体里流淌着的家国情怀历经岁月的沉淀,依旧滚烫不减。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防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英雄的额济纳人民顾全大局,搬离了世代居住的肥沃牧场,赶着7万多头牲畜,辗转12年,走遍了11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谱写了“三易旗府”的动人佳话。
▲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额济纳旗当年献给共和国的那个摇篮里,孕育出了中华民族飞天探月的航天梦想。今天的东风航天城,以其辉煌的成就跻身于世界载人航天发射场之列,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史上的诸多第一。
同心共筑中国梦,英雄精神满驼乡。伟大的阿拉善人民传承着红色血脉,爱国主义的土壤和民族团结的醴泉孕育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生花,在阿拉善大地上傲然怒放。
苍茫大地,奏响“国之大者”强音
阿拉善境内沙漠戈壁相间,周围丘陵相连,群山环抱,沙漠湖泊星罗棋布,壮美的胡杨屹立千年,辽阔和苍茫是这片古老大地的鲜明标签。阿拉善盟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地理位置特殊且重要。守护好祖国北疆的神圣国土,对阿拉善来说,就是“国之大者”。
▲阿拉善盟行政区划(图片来源: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网)
边疆稳则国家兴。新中国成立后,阿拉善秉持“国必有边、边必设防”理念,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化推进。
50多年前,在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三岁的儿子在此扎下了根。茫茫戈壁滩上风沙肆虐,荒无人烟,母亲尼玛是“连长”,儿子是“小兵”,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半个世纪的坚守,尼玛老人累计巡边达18万公里。为国戍边,代代相传。尼玛老人的儿子哈达布和在18岁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巡边员。如今,孙子宝泉也放弃了城里的优渥条件,毅然加入了边防派出所干警队伍。
▲“北疆楷模”尼玛老人在边境线上(图片来源:阿拉善盟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阿拉善盟巡边队员与各族群众一同守卫边疆(图片来源:平安内蒙古微信公众号)
不止“北疆楷模”尼玛老人,漫长的边境线上处处留下了英雄的阿拉善人民的身影。边境民兵“第一哨”谢宝民、戍边夫妻警务室徐乃超和李文娜......这里涌现出了一大批稳边固边的模范集体和个人。
在阿拉善大漠戈壁上,“草原110”、戍边警务室和居边护边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护边模式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为促进边疆发展,阿拉善积极倡导一批民营企业进驻边疆,用“乐业兴边”的切实举措为北疆的繁荣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阿拉善左旗新联会在乌力吉苏木开展“凝聚新力量 铸梦新时代”企业走边疆送温暖活动(图片来源:乌力吉苏木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防联治、联控联管,多方合力护边的动人故事在阿拉善接续上演。“户户是哨所,人人皆哨兵”,北疆边境上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和谐共融的民族团结生动画卷。阿拉善真正实现了党政军警民边境联防联控,有力捍卫了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
绿色原野,绽放生态文明之花
在祁连山的北麓,一条叫黑河的河流从这里发源,它一路向北,穿越山地、草原、戈壁和荒漠。进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后,便更名为额济纳河。额济纳河分为东、西两条,最终汇入两片海子。
这两个镶嵌在荒漠上的湖泊合称居延海,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大汉将军霍去病收复河西时曾取道于此,据说唐代诗人王维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居延海风光(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额济纳胡杨林(图片来源:额济纳融媒微信公众号)
历史上的居延海,水域面积一度达到300多平方公里,连同周边的额济纳绿洲,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天然绿色生态屏障。自20世纪中期开始,受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黑河下游水源日渐枯竭,到20世纪末,西、东居延海相继干涸。
“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2000年,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抢救居延海的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此后,历经多年的科学规划、合理调度,黑河水持续注入,使干涸的居延海重现丰盈。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由北向南贯穿阿拉善全境,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盟国土面积的73.67%,防沙治沙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阿拉善盟青年世纪林,“治沙司令”李旦生、张新华、李德海组织筹建的种苗基地,23年来以“迷彩绿”守护绿色北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阿拉善统筹推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和东南缘,成功构建了一条长达35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荒漠化治理的“阿拉善模式”得到有效推广。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的贺兰山,森林面积由36.8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6%提高到57.3%;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更是由1.6万只增加到5万余只。昔日的茫茫戈壁正逐渐褪去暗黄色的外衣,生态文明的和谐之花开遍阿拉善的苍茫大地。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来源:阿拉善融媒微信公众号)
金色未来,描绘时代美丽篇章
清末中国政局混乱,却成为盗掘者“大显身手”的时机。沙俄上校科兹洛夫曾数次进入额济纳旗沙漠中的一处古城遗址,盗取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有汉文与西夏文互译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此书是识读西夏文的一把钥匙。
这处遗址就是被漫漫黄沙埋藏了600多年的西夏王朝的重镇——黑城。
黑城,又称黑水城,是我国古代党项族所建立的重要城市。这座古城的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令人惊叹。除了举世闻名的大宗西夏文刊本和写本外,还有汉、藏、回鹘、突厥、女真、蒙古文等典籍,以及大量的宗教、生活和军事方面的实物。黑城遗址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遗址(图片来源:新华网)
被誉为“中国骆驼之乡”的阿拉善盟,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双峰驼种群和发达的骆驼产业。这一独特的地域特色,赋予了淳朴的阿拉善人民无比的自豪感。驼奶,富含17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低糖低脂、高钙高蛋白,营养丰富。蓬勃发展的阿拉善驼乳产业将这种“奶中珍品,沙漠白金”带出了草原,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大漠戈壁、绿水胡杨,这里处处都是奉献给全国人民的“阿拉善礼物”。阿拉善英雄会、额济纳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阿拉善打造出10条“向善而行”精品旅游线路和2条“百万人互游”精品线路,让各族同胞在旅游活动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阿拉善英雄会比赛现场(图片来源:亮丽阿右旗微信公众号)
阿拉善坚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借助重要区位优势,依托境内策克、乌力吉两个对外口岸,不断推进现代贸易产业体系建设。如今的阿拉善,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引领下,正朝着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目标阔步前行。
▲各族青少年参加“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航天精神”爱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图片来源: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贺兰山下的泉水解冻了,居延海畔的野花开了,和煦的东风吹绿了茫茫的戈壁,成长起百万亩梭梭林。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文旅融合发展、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等积极措施的强劲助力下,阿拉善的荒漠变成了富民的聚宝盆。勤劳淳朴的阿拉善各族群众,体内流淌着红色的英雄血脉,深深热爱着这片神奇大地,守护着生态文明的美丽之花,朝着金色的未来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艾牧,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