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如果型男穿越到明朝,这件衣服可是标配!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冰玉 郑涵月 发布日期:2024-09-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爱看古装剧的朋友,

  应该对飞鱼服不陌生

  从极尽魅惑的西厂督主雨化田

  到冷硬风锦衣卫沈炼

  从皇权特许、先斩后奏的锦衣卫指挥佥事陆绎

  到有情也成绕指柔的金麟卫沈宴

  ……

  所以,穿飞鱼服的不一定是锦衣卫

  也可能是宦官(bushi)!

图片

  ▲雨化田 电影《龙门飞甲》剧照

图片

  ▲沈炼 电影《绣春刀》剧照

图片

  ▲陆绎 电视剧《锦衣之下》剧照

图片

  ▲沈宴 电视剧《祝卿好》剧照

  堪称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的飞鱼服

  时下也成了青春男大女大体验汉服的首选

  但你不知道的是

  飞鱼服前身是蒙古族服饰

  又称曳(yì)撒(sǎn)

  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让我们来看看怎么个事儿!

  一、曳撒的前身——质孙服

  曳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的蒙古族传统服饰质孙服。如果屏幕前的型男穿越到元朝,很大概率会穿上它。

  “质孙”(jisum)蒙古语意为“单色衣”或“华丽的衣服”,又被称为“只孙”“济逊”,汉族叫它为“一色衣”。

  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英武气概也体现在服饰上。

  质孙上衣下裳相连于一体,衣式紧窄,下裳较短,并在肩膀和背部装饰有珠子,十分华丽。

  值得一提的是,质孙腰间打有许多褶子,非常方便骑马射箭,所以原本是军队所穿的戎服,后来逐渐演变为元朝内廷大宴时的官服。

图片

  ▲元代 骑马背文书陶俑(陕西西安王世英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传说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特别喜欢举办年会,每年到上都巡幸时都要举办盛大的宴会,犒劳一下辛苦工作一年的手下们。

  据元代学者、诗文家周伯琦《近光集》记载,元朝的宴会非常盛大,不管大臣是i(社恐)还是e(社牛),都要参加唱歌、跳舞和骑马射箭等活动,如此盛况不亚于咱们今天举办的运动会!

  既然有了这么厉害的运动会,当然要有配套的服装,质孙服便应运而生,成为元代年会“制服”。

  元朝廷举办宴会一般于每年阴历六月的良辰吉日举行,持续三天。在这三天中,赴宴者要每天换一次全场衣帽颜色一致的服装。元朝皇帝十分满意这件衣服,有时还会作为赐服赏赐给臣子和近侍。

  二、明代服饰改革的“幸存者”

  如果型男穿越到明朝,那么穿曳撒可能是标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认为有必要推广华夏之服,并为此多次颁布恢复汉服的命令。

  但在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多民族文化之间的汇合交融已成为一种趋势。于是乎,在恢复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个“幸存者”——曳撒。

图片

  ▲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中穿着曳撒的郑和(靳东扮演)

  曳撒又被称为“衣色”“一色”“一撒”,发音承袭自元制。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描述曳撒的样式为“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这些特征和前面介绍的元代质孙服非常相似。

图片

  ▲织金盘龙纹黄缎袍(山东邹县尚寨村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您上眼,且看这件织金盘龙纹黄缎袍非常精美,前胸、后背及两肩饰柿蒂形织金纹饰。柿蒂形内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各织一升龙戏珠纹。

  袍服形制为交领,窄袖,右衽,上衣连裳式,下裳在腰间有褶裥,与《觚不觚录》中描述曳撒的样式十分相像,很可能就是曳撒的早期实物。

  三、曳撒的汉化之路

  曳撒主要用于官吏及内侍的穿着,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曳撒的款式不如圆领款和直身款的服装正式,所以曳撒款飞鱼服通常都在日常交际、非正式场合穿着,并且多为锦衣卫高级武官和宫中太监的常服。

图片

  ▲明代 佚名《出警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明代 佚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随着时间的推移,曳撒的样式也在不断演化。

  到了明朝中期,曳撒进一步发展和改良,与汉服进行融合,蟒纹、麒麟纹、飞鱼纹等汉族喜爱的花纹在曳撒上出现。

  明中后期时,曳撒越来越追求华丽和时尚,也逐渐走向正统。

图片

  ▲撷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图志》插图

  如经过改造的马面式曳撒及其变形形制,就是不断发展演化的结果,简直是多民族服饰融合的代表性选手。

  在明朝中晚期,皇帝穿曳撒也并不稀奇。

  大量的宫廷绘画作品都描绘了皇帝穿着马面式曳撒的形象,明宣宗朱瞻基穿着曳撒玩投壶,身边的太监也穿着曳撒。这反映了当时明朝统治者对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态度从最初的禁止转为认可和接受。

图片

  ▲明代 商喜《明宣宗行乐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明代 商喜《明宣宗行乐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时期曳撒的辫线逐渐被省略,衣身和袖子也逐渐肥大,从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窄袖逐渐变为较为宽大的琵琶袖。最终经过不断交融发展,形成了被汉族广泛接受的服饰。

图片

  ▲柿蒂窠过肩蟒妆花罗袍(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爱上了曳撒

  听说,曳撒穿搭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心动不如行动

图片

  ▲明代 佚名《朱瞻基斗鹌鹑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曳撒复原造型。 图片来源:小红书@柿子菌stargazer


  监制 | 闫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