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亮爬上来,正在邛泸之上
才到初夏,邛海西岸北段观鸟岛一带的田田荷叶,就把水面封密实了。待到盛夏,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绽放出粉荷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艳丽鲜亮。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
邛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古称邛池。邛海的最佳搭档,是耸立在岸边的泸山,主峰海拔2317米。山里的林中小道逶迤蜿蜒,排立路旁的苍松翠柏引人入山。山中有“巴蜀树王”之称的九龙汉柏,银柯如铁,上腾青霄。
拾级而上,到达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泸山古刹光福寺门前,有一巨大照壁上书狂草:“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颇具豪迈气势的诗句,出自明代才子杨慎之手。当时他夜宿泸山,正好赶上彝人的火把节,诗兴大发,便有了这首名诗。在光福寺,凭栏远眺,海阔天空,渔舟点点,鸥鹭斜飞,烟波澹澹,碧田万顷。
古人曾用“松风水月”来描绘邛海泸山一带的风光,即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西昌的月。
西昌,著名的月城,“邛海夜月”正是古建昌八景之一。“清风雅雨建昌月”,说的是茶马古道川康段上的三大气象景观:清溪(汉源清溪)古城的劲风,雨城雅州(雅安)的烟雨,建昌的明月。建昌,就是今天的西昌。“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桂花桥畔月如钩,倒影孤亭水面浮。”近几年有人系统收集整理历代诗人吟诵西昌的作品,希冀让散落在古籍文献、断碑残碣中的诗文词章,重现迷人光芒。
一个月亮爬上来,照泽西昌,亘古如斯。这座城池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这里置越嶲郡,郡治名邛都,辖十五县,属益州。九世纪中叶,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为蒙诏所据,改城为建昌府,“建昌”之名由此而来。清雍正六年(1728年),裁建昌卫设宁远府置西昌县,正式改名“西昌”。
西昌自古就是西南边陲的一个重镇,历史深邃悠久,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古建筑遍及城区及周边,是怀古寻幽的好去处。即便郊野一隅的寻常巷陌、屯村堡子,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历史故事。
位于邛海边的高山堡古村落便是其一,而闻名遐迩的百年大院——陈家大院,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展现安宁河谷屯堡文化的四合院,更是清代中晚期川西南木结构民居的典型代表。高山堡古村,在明王朝初年“大辟疆宇”“以武力定天下”的军事行动中兴起,成于军屯,在风尘滚滚的历史车轮下,走过600多年的时光。“效孔融让梨,剖金分屋,居仁由义,奏埙奏篪传佳话;追黄香搏虎,斗豹救邻,推己及人,兼善兼爱励乡风。”写在陈家大院的这副楹联,诠释了高山堡古村落人文兴义、忠孝传家的精神内核,至今仍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翻阅史籍,便能发现,当时的大明边屯,哪怕是再偏远的村寨,也能找到来自多个省份的人家。不同姓氏的人共居一地,以极富军事色彩的名称命名,如卫、所、屯、堡等,高山堡之名就可见典型的军屯文化特征。“苏巫陈,尹周罗,傅伍郑”,高山堡九姓人,多为明初王朝平定建昌卫月鲁帖木儿叛乱后,奉旨屯留此地的军户。数百年间,九姓人结成亲如兄弟的异姓宗盟,聚族而居,共同营构了一方和谐共荣的人文空间。
建昌古城的时光烙印
历史遗迹是一座城市的时光烙印,要领略城市的历史文化,老街便是一枚活化石。
以“修旧如旧、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原则修缮后的建昌古城,位于西昌市的老城区,堪称宏大。古城以壮观巍峨的四牌楼为中心,十字为轴,形成北街、南街、仓街、府街四条大道,有建平门、安定门、大通门和宁远门四个城门。大通门城墙上镌刻的年款“洪武贰拾年四月吉旦立”表明,建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古城历经600多年风云岁月,九街十八巷,涅槃重生。青砖绿瓦,飞檐斗拱,明清建筑古朴典雅;悠游唱和,文光耀熠,街巷通衢,商埠云集。
古城大清早就有了鸟鸣,啾啾的鸟鸣声伴着清风,让人甚是惬意。古城的大通门又称南门,是明代建昌卫的四大城门之一。城墙上生长着数十株上百年的青绿黄葛树,发达的根系一簇一簇地盘桓在砖石上,参差交错,千姿百态,见证了古城的发展变迁。城楼上,有人在晒太阳、喝茶、看报纸;城楼下,有人在吃热辣的火锅、军屯锅盔、油茶和素豆花儿。
古城涌泉街豆腐铺的豆腐、豆花儿甘甜清香,是因为涌泉街中段那口豆芽井的井水,“好水出好豆花儿”。豆芽井是明代古井,水质清澈甘甜,水势极旺。数百年来,古城人受其泽润,在那里汲水、濯菜、浣衣,终日不绝。井水清冽,富含有机矿物质,用井水发出的绿豆芽清爽脆嫩,为居民称道,“万千绿豆地珠圆,一夜琼花开玉莲”,井故俗称“豆芽井”。
顺古城南面城墙而建的涌泉街,毗邻东河,地下水源十分丰富,“随地掘井,盈丈即成”。现在,西昌已经恢复了豆芽井、梅花井、东仓巷井等八口古井,让人不禁想起诗人蒋世鸿题古井联:“就里有沉浮,过尽沧桑,望处唯枯一眼;此间无泛滥,照临日月,来时尚见孤心。”
沿着涌泉街宽宽窄窄的青石板路前行,天光透过繁花树影洒落一地。保留了清代建筑格局的院落矗立于街道一旁,锁住老街数百年的时光。顺着建平门往里走,途经北街、四牌楼、府街、吉羊巷、马骀故居、左营巷、清真寺、夏家大院、黄家巷、太子巷……数百年历史的沧桑与威严,市井生活的慵懒与闲适,古韵建筑的精致与考究,汩汩清泉的灵秀与韵味,在此糅合成一瓮好酒,越陈越香。对于西昌人来说,此般种种,既是眼前的一砖一瓦,更是心底的百转千回。清代西昌举人杨学述曾这样描述古城,“水郭山垣绕建城,关门锁钥自天生。要知山水清佳处,二百年来享太平。”如今,每临夜晚,在璀璨灯光的辉映下,古城流光溢彩,历史文化与现代声光科技的交融互汇,令人陡然生出穿越时光之慨。
古城里的马家大院、宝丰豫号、萧家大院、何家大院,有着不同格调的文风底蕴,推开一扇扇藏着厚重历史的院门,庭院人家过往生活的种种一一重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月初七,西昌县城发生了7.5级大地震,马家大院便是在那次地震后兴建起来的。马家大院坐南朝北,为“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砖木结构。跨进马家大院门槛,庭院的天井和楼下的走廊很宽敞,皆有雕刻精美的格子门,大院柱头、枋面上各式雕刻颇有西南地区的文化气息。
马剑麒在马家大院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每天,太阳升起照在屋前的照壁上,父亲早早出门上班,奶奶、嬢嬢用井水推好豆腐出门售卖,我和兄弟姊妹就在照壁下玩闹嬉戏、捉迷藏。冬天的时候,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得很。”马家大院主屋背后,有一个小花园,那里全是马家人其乐融融的回忆。马剑麒记得,一大家子围坐在绿荫下乘凉,一面摘下梨子,用清凉的井水洗净,吃得满口生香;一面闲话家常、谈天说地。时光很慢,日子很长,而流年却纯粹欢愉,从不慌张。
古城南街上,人们经常光顾回族人开的牛羊肉粉店,也吃旁边汉族人做的豆浆和油茶,有的老饕干脆把两家的东西买在一起吃。“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古城里建昌景绣博物馆亦博采众长,博物馆所藏绣品一千余幅。建昌景绣作为蜀绣独具特色的分支,吸取了四大名绣之精髓及彝绣、羌绣等特色,突破了蜀绣“工笔重彩”的传统。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西昌是一座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既有暖人心的人间烟火,又有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汉、彝、藏、回、白、满等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今天,在建昌古城,你能欣赏到彝族的精美传统漆器;能吃到香甜的白族烤乳扇;能喝到藏族酥油茶;可以在旅拍店穿着各民族的盛装,留下美好的记忆。
一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了重檐歇山式大屋顶,爬上了红墙绿瓦。此时,大通楼和四牌楼的灯正好亮了,氤氲着光辉,勾勒出古城的容颜。修缮后的建昌古城在历史中复活,从故事中走来,充满岁月斑驳痕迹的古风遗韵,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橱窗。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