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末未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诗人末未在贵州铜仁有一块菜园,工作、生活之余,他在此种菜、锄草、捉虫、品茗。时间长了,末未种的辣椒、黄瓜、茄子、菠菜,就作为鲜嫩的意象,走进了诗里。这一块菜园,是他的心灵乐土,和陶渊明的“东篱”隔空唱酬;这一块菜园,也是他的精神领地,亲近泥土让他的诗歌写作保持着纯粹和原生态的气息。
一百余首诗歌结集出版的《菜园记》,透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泥土气息。四辑诗歌,标题也很有新意,“万物慈悲”“扶锄听风”“种瓜得瓜”“天地有节”,是生活经历的转化,也是乡土经验的延伸。
翻阅诗歌史,古今中外的诗人都曾在泥土气息中寻找灵感。如果没有乡土,就没有我国诗歌源头性著作《诗经》;而《离骚》以及后来的唐诗宋词,专注于对地域、乡土等主题的开拓性书写,形成了中国古诗词宏大的诗学气场;近现代诗人中,书写乡土经验的大有人在。国外的诗人中,叶赛宁、罗伯特·勃莱等,都曾根植于泥香浓郁的环境,继而让自己的诗歌保持着清新与素朴。
末未的诗歌,在写作源头上,有致敬先贤的初衷;而在具体的诗歌文本上,他融入自己的思考,探索出独特的个体表达。透过“菜园”思考人世,透过乡土思考诗域,末未叩问心灵,抵达境界,由此形成一种旷远与深情的诗学观。
“我动用了祖国西南,云贵高原偏东/一角的一角的一角。/动用了别人祖先用骨头镇住的这片小江山/动用了锄头的金钢嘴,撮箕的大肚皮/半壶水的响叮当。/动用了二十四节气一场春雨,一场梦/我还动用了雷电的霹雳舞,惊险,又好看……”《动用记》一诗分为六节,从“祖国西南,云贵高原偏东/一角的一角的一角”(指菜园的区域),到“锄头”“春雨”“雷电”等,及至收获一根苦瓜,炒出一盘苦瓜。“动用”一词是动感的,也是引申的。它在诗中起到了串联作用,带动整首诗的节奏。末未在处理这首诗的修辞和意象时,从面到点,在“苦瓜”上找到情感的落脚点。
在菜园,末未试图把心灵的故乡和地理上的乡土重合,“每次来菜园,都会看见无数个我/抓住泥土,在空气里忙着各自的事情”(《摊牌记》);他的世俗生活就是诗一般的生活,“举着小喇叭——美是用来浪费春风的/而结果,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花事记》)。末未视角独特,他与草对弈:“我扯掉一根,草长出十根/我扯掉十根,草长出一片/我胆敢扯,草就胆敢长出来/我们之间,半斤八两,谁也不服谁”(《对弈记》);他以锄头为高香,面朝黄土,一拜再拜:“这泥土下面,有我一世的信仰/活着,我向它索取口粮/多年后,它向我敞开天堂的怀抱/好几次摔倒在刀口上,我落地巴灰/是泥土咽下了流血的悲伤”(《拜佛记》)。
《铲铲记》《燎原记》《蝴蝶记》《拯救记》……一首首诗,让人读到烟火、阳光、鸟语、花香,它们对应着人世间的单纯、善良、质朴、明亮,让人心怀朴实温馨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传递的爱和柔软的诗性美。
一块土地,一个桃花源般的菜园,一份士子情怀。末未在《菜园记》中写到四季变幻,写到节气时令、风雨雷电;写到悲悯之情,他内心柔软,俯向弱小的生灵,看见蚂蚁、螳螂、菜青虫、青蛙;写到葫芦、辣椒、茄子、黄瓜,写到自己的耕耘收获——劳动既带来生活的富足,更带来内心的丰盈。更重要的是,他听风赏雨,与雷电晤谈,与薄雾对话,与泥土的气息交流内心的感受,这是一种缓慢的情绪递进。
《菜园记》的情感色彩是温暖的。朴实的语言,明亮的意象,过往与当下的情感融合,理想与现实的互换,视角独特、修辞精准、立意高远。末未借“菜园”创造性地培植了自己的“桃花源”,这是一种新的诗作发现。
末未情感细腻,诗句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读者,产生有效共鸣。深入诗歌细部后,读者还会发现,诗歌中有着末未对人生隐秘之境的洞察,表达了平淡之处见奇崛的沉思。真实的生活体验,反映出乡愁乡情的浓郁,乡土生活经验的留白,让诗歌有了令人遐想、向往的空间。末未写“菜园”,实际上,思想已超脱“菜园”。这些诗歌,既是他耕耘菜园的收获,也是他耕耘人生的所得。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