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举行,发布了新疆考古最新成果。
过去一年,新疆考古工作围绕“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统一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古代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等重点课题,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17项。此外,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合计150余项。汇报会上,来自全国各考古机构和高校的3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汇报和成果交流。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介绍,2023年,新疆考古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在聚落、城市、宗教、矿业遗址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物修复与展示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以科技助力考古遗存信息深度挖掘的能力,以及考古成果研究阐释能力稳步提升。其中,最为可喜的是,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喀什莫尔寺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西旁景教寺院遗址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郊、火焰山南麓的一座丘岗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历经两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包括871件涉及汉文、叙利亚文、回鹘文、粟特文等多语种文书。
“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其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中古时期景教寺院生活和景教史、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展示利用价值。”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西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文锁介绍。
位于喀什市东北约33公里处的莫尔寺遗址,是目前新疆发现最早的佛教遗址之一,现存一座圆形塔、一座方形塔和众多佛殿、僧房、讲堂等建筑。其中,圆形塔是目前发现位于我国最西部、保存最好的土坯建筑佛塔。莫尔寺遗址实证了佛教曾在古代新疆地区的传播和盛行,同时,在这里发现的佛教艺术和其他文物遗存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总体特征。
“遗址2023年出土了7000余件文物,大部分是石膏佛像残片,也有木质佛教造像残片。其中木质六趾佛脚和长胡须的石膏佛像,还有一件带有清晰文字印记的残片,都是让人惊喜的发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喀什莫尔寺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肖小勇在汇报会上说,当残片上的文字被释读出来后,或许会有更重要的发现。
研讨会发布的多项考古发掘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实证,进一步拓展了边疆考古纵深。
尖甲坡墓群位于伊吾县前山乡乃楞格尔草原,是目前在东天山地区发现的战国至西汉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群,其丰富的发掘成果为揭示新疆地区多民族、多样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提供重要的新资料和科学依据。
图木舒克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冲。位于图木舒克市的托库孜萨来遗址,交通位置重要、保存状况良好、文化内涵丰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托库孜萨来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杨睿认为,托库孜萨来遗址是一处难得的综合性遗址,相关研究对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辖,阐明屯垦史、佛教传播史等有重要意义。
绿松石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是一种全球性的宝石品种。2023年,考古人员在哈密市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看到了约4000年前的采矿场景。“遗址内有矿坑、出渣槽、矿渣堆积区、采矿作业区、哨岗、祭祀区,清晰展示了一个古老工业聚落的基本样貌、生产状况。”哈密市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考古汇报人谭宇辰说。这座采矿遗址为研究古代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早期的资源供给关系、探寻中国古代众多绿松石器原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新疆大地气温回升,各支考古队伍将奔赴项目现场开始新的工作,期待下一个春天到来时,我们会有更多新发现、新成果。”李文瑛表示。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