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佛教文化】顽石点头
来源:中国民族报 谢志斌 发布日期:2024-03-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顽石点头”本为佛教用语,意思是宣说深奥的佛法时能做到义理通达、言辞流利,连那些没有知觉的石头都点头表示赞同。后用来形容说理透彻,感化力强,能使个性顽劣或思想顽固者心悦诚服。该成语出自南朝晋宋间高僧竺道生的故事,所以在佛教文献中往往与“生公说法”连用,全句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竺道生(355年-434年),俗姓魏,自幼聪慧,后来跟随佛图澄的四大弟子之一竺法汰出家,根据当时佛家弟子法名跟随师父姓氏的惯例改姓“竺”。竺道生天赋异禀,研味佛经句义时常无师自通,而且辩才无碍。南朝梁代慧皎的《高僧传·义解·竺道生》记载:“(竺道生)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竺道生15岁便登座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连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士和高僧在与他辩论时也往往理屈词穷,不敢对答。

  后来,竺道生入庐山幽栖修学7年。东晋元兴三年(404年),竺道生前往长安师从鸠摩罗什受学,后来成为鸠摩罗什著名的门徒。义熙五年(409年),竺道生南返,受到宋文帝的认可和器重。竺道生是一位思想超前、敢于革新的人,常能发前人之所未发。他曾怅然感叹道:“用语言来诠释佛理,入理则言息。自佛经入华以来,大多停滞固守于文字表面,很少有人能够圆融地深入真义。”义熙十四年(418年),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出6卷本《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指那些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可是竺道生对《泥洹经》进行了潜心钻研,认为其对于佛性问题阐述得不够全面。于是,他根据自己领悟的佛法真义,坚定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提出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主张。可惜当时并无任何佛经可以佐证竺道生观点的正确性,所以他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人,甚至一些顽执守旧的人攻击他宣扬邪端异说,并将其赶出僧团。

  晋代的《莲社高贤传》载,竺道生独居虎丘(今江苏苏州城西北郊),无人共语,只好对着山上的石头说法。讲到得意之处,他不禁对着石头发问:“你们说我的阐释是否符合佛经的原义?”山上的石头竟然纷纷点头予以回应。直至几年后,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本《涅槃经》传到南方,其中对于佛性问题的观点与竺道生所言不谋而合。至此,众人才恍然大悟,发现竺道生神悟非凡,孤明先发。宋元嘉十一年(434年)冬十一月庚子日,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升师子法座开讲《涅槃经》,神色开朗,德音俊发,论议数番,穷理尽妙,众人莫不欣悦而感悟。

  因为竺道生的影响力和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为美谈,“顽石点头”也作为成语被后世广泛使用。宋代黄庭坚的《晓贤师续佛寿颂》中说:“是真出家儿,不费秋毫力,讲得天雨花,说得石点头。”清代曾朴的《孽海花》第一三回写道:“不料一年之后那夫人倒写了一封六朝文体的绝交书,寄与所天,也遁迹空门去了。这可见韵高的辩才无碍,说得顽石点头了。”清代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中写道:“文相公这番议论,真可使顽石点头,胜如药饵百倍。”刘复的《复王敬轩书》亦言:“唯有自叹不能做那使顽石点头的生公,竟做了个对牛弹琴的笨伯。”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中“哥哥,你请拿至诚去感动他波,只怕把泰山顽石说到点头还容易些哩”,也是对这一成语的引用。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