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民族史研究新使命
来源:中国民族报 赵天晓 发布日期:2023-10-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给学术界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1983年,为了适应中国民族史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需要,在翁独健、白寿彝等老一辈学者的倡议和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的支持下,中国民族史学会正式成立。回首40年峥嵘岁月,中国民族史学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立场,立足学术,关怀现实,推动民族史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当今世界局势风起云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民族史研究肩负着新任务、新使命。民族史研究应该如何规划?今后学会工作应当如何开展?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加强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史研究的宗旨、原则和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我们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史研究,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看待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力求深入掌握并科学分析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为增强“五个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基础。

  二是加强实证研究,夯实民族史学科发展的根基。民族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以占有丰富厚重的历史资料为前提和基础,坚持论从史出的学术原则,把观点和结论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上,建立在严谨科学、符合逻辑的论证中。唯有这样,才能产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研成果,探知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寻找历史根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与得失,充分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三是深化民族史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民族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学科。一直以来,民族史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不足,不利于民族史学科长远发展。对此,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为核心,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对重要概念、重要理论的研究阐释,不断加强中国特色民族史学科体系建设,厚植理论根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是敢于对错误观点发声亮剑,坚决抵制海外学术界错误史学思潮。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不少所谓学术论著披着学术的外衣,实际上是在兜售西方的价值观,试图削弱中华民族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解构历史中国,危害中国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史学思潮,深刻揭示其学术上的错误,揭露其背后的政治阴谋。

  五是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强党对中国民族史学会的领导,健全学会集体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学会组织协调作用,团结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发挥学会作为学术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学科发展平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会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民族史学会将团结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不断开创民族史研究新局面,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新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民族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