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彝志》:彝族古代百科全书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泊宁 罗焰 发布日期:2023-09-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西南彝志》(局部)。民族文化宫供图

位于奢香博物馆前的奢香夫人铜像。资料图片

  8月1日起,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对外展出。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有一部见证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西南彝志》。它被誉为“彝族古代百科全书”,是字数最多、卷数最长、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彝文古籍巨著。那么,《西南彝志》究竟是一部怎样的文献?

  《西南彝志》的前世今生

  《西南彝志》,彝语原名《哎哺啥额》(音),直译为“影形气态”,也可译为“天地气象”“乾坤气象”,书名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传说《哎哺啥额》的编纂者是我国古代贵州水西地区阿哲土司辖区(今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摩史”,史籍中称为“热卧摩史”。

  彝族古代有完整的“兹、莫、毕”即“君、臣、师”三位一体的部落政权组织形式。“兹”即君;“莫”即臣、王;“毕”即毕摩,老师的意思,其重要职能是传播文化。

  “摩史”是专职史官,地位低于毕摩,是古代彝族的知识阶层,负责保管、整理历史文献,并以对唱或者对话的方式宣讲、传授各类知识。所以,在彝文古籍文献中常有这样的句式:“你来讲述吧,对摩史说道。”

  从《哎哺啥额》的内容来分析,这部史书成书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攻打水西之后,至雍正七年(1729年)黔西北地区全部改土归流之前。

  热卧摩史在完成此书编纂的时候,已经75岁。该书在当时影响很大,大户人家争相抄录,以拥有该书为荣。现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陈朝光的祖辈久慕其书,当年凭借与热卧摩史的姻亲关系,借来原书抄录一部并世代精心保存。热卧摩史编纂的原书已无法找到,唯一存世的版本正是陈朝光祖辈抄录、保存下来的抄本。

  1959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大方县访问时,发现了这部珍贵的抄本,后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献礼献给国家,现保存于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书长49.1厘米,宽31厘米,每页14行,每行约38个字,全书总计688页,每页约有530个彝文字,共有353个标题(含小标题则有384个),约37万字。如此大的开本和体量,在已发现的彝文古籍中未见第二例。全书为彝族传统通行的五言句式,讲究声、调、韵、扣、连、对、偶等格律,不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具有不菲的文学价值。

  1957年,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首次翻译《哎哺啥额》,翻译人罗国义、王兴友与相关专家共同商定,以《西南彝志》为译名。这一翻译准确地反映了该书历史与方志的性质,使《哎哺啥额》开始为学界所关注。

  两位译者从1957年至1966年,历经10年时间,完成了对《西南彝志》的首译,以“四行加注”(彝文、国际音标、直译、意译)翻译整理,将全部文献整理为26卷。198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与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联合选译的《西南彝志选》汉字五言诗歌本,据此,许多读者得以认识这部彝文史籍。1988年至2015年,贵州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王运权、王世举根据初译本编译的13册26卷《西南彝志》“四行加注”本。2016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以记叙历史内容为主的彝汉文对照《西南彝志》(选本)。

  2008年,这部彝文古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百科全书般的海量知识和历史记述

  《西南彝志》以彝族历史为主要记述内容,同时也记载了西南地区古人生产、生活、风俗、物产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初译者分卷的情况来看,第1至12卷以宇宙生成变化、万物的起源和人类的出现为主要内容,对彝族古代历史记述比较详细;第13至26卷记载西南地区古代风土人情和山川地理,方志的特征比较明显。因此,2016年出版的彝汉对照《西南彝志》(选本)将其分为6个方面,即创世志、谱牒志、地理志、天文志、人文志、经济志,虽然不能涵盖《西南彝志》的全部内容,但其中的主要架构已基本反映出来。

  《西南彝志》记述了古代彝族的宇宙观、生命观,饱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记述彝族历史的方法十分独特,以彝族古代统治阶级尤其是君长、土司、土目和一些大姓的谱牒作为历史之“经”贯通古代历史,再在这些谱牒中重要人物的世系上挂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事物以为“纬”,编纂整个彝族古代历史。

  《西南彝志》对西南地区的山川地理,包括山脉形势、水流分布等,都有记述;对天象变化的情形,年月日时的划分,风、霜、雨、雪、云、雾、雷、电的产生,日月出没、星辰变化等都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西南彝志》还记述了12种禾苗的来历、谷仓的建造、铁锅的铸造等。特别是用两卷的篇幅记述彝族对骏马的喜爱、选择、配种、养育、比赛,对各种马的命名与对名马的追求等,成为清代贵州巡抚田雯在其《黔书》中专门记述的“水西马”和“乌蒙马”的史料渊源。

  《西南彝志》中也有不少人文方面的记述,如文与史的诗篇、竹书探源、毕摩的来历等。书中还大量记载了西南地区常见、常用事物的起源、功用,甚至牛、马、狗都有记录。

  对奢香夫人的记述,见证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南彝志》对研究彝族古代创世思想、天文、历法、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中最大的篇幅,是对彝族古代各个地方、各大支系的君长、大臣,著名的土司、土目和大姓的谱牒的记录叙述。

  例如《西南彝志·谱牒志·奢香进京》的记述。奢香,陇赞·蔼翠(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之妻,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出生于四川永宁,婚后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蔼翠病逝,因儿子年幼,年仅23岁的奢香承担起重任,摄理贵州宣慰使一职。此时正值明太祖朱元璋“经理南荒”,奢香帮助明王朝顺利进军云南,促进了祖国统一。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王朝封疆大吏马烨“素恶”奢香,视之为“鬼方蛮女”,借机“檄香对簿”“裸香而笞其背”,欲激香反,思“尽灭诸罗”而“代之以流官”。在四十八部首领齐集香军门而欲报仇雪耻的危急关头,奢香看穿了马烨的恶毒用心,采取赴京师向朱元璋告状的办法,惩治了马烨,维护了一方安宁。同时,她以偏桥(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为中心修建两条驿道,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对于奢香夫人的功绩,朱元璋曾赞道:“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以其短短的38岁英年早逝。朱元璋特遣专使吊祭奢香,同时敕建陵园、祠堂于洗马塘畔(今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北)。

  此外,《西南彝志》中还大量记载了古代彝族与居住在西南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央政权之间的联系等,是研究西南民族关系史、国家统一历程等方面宝贵的资料。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