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悬崖村的十年蝶变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见习记者 魏妙 发布日期:2025-05-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书发布会现场,某色拉博(中)和龚志钢(右)在作分享。

  “我是某色拉博,曾经的悬崖村农民,现在是滑雪教练和文旅讲解员。2020年,我们搬进县城的楼房,家附近就有超市、学校、医院等,现在的幸福日子是我之前想象不到的……”站在北京图书大厦共享空间的聚光灯下,彝族青年某色拉博手持话筒,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家乡故事。

  这一幕发生在近日举办的《再访悬崖村》新书发布会上。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新书推介,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文化对话。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古里镇原阿土列尔村,人们习惯称之为悬崖村。今年5月12日,悬崖村迎来搬迁5周年,《再访悬崖村》正是在此节点推出的一部纪实报告。该书以34篇纪实作品构建观察坐标系,通过事、人、景三重维度,汇聚媒体记者、专家学者以及脱贫攻坚亲历者沉浸式观察一个村庄生活跨越式变化、产业接力式壮大、精神破茧式蝶变的故事,客观全面反映了近年来大凉山真实生动的发展样貌。

  书中以“种养+文旅”产业图谱为脉络,勾勒出悬崖村的发展轨迹:油橄榄与脐橙种植结合电商直播拓宽销路,高山养羊与彝绣工坊实现“山下安居、山上就业”;从传统农耕到“天空之谷”文旅项目,从外出务工到涌现滑雪教练等新职业,这些转型轨迹清晰展现了悬崖村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变化。书中记录的,不仅是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从深山到县城的物理变迁,更提供了一扇读懂新时代中国乡村伟大巨变的窗口。

  某色拉博的故事,是悬崖村的动人篇章之一。10年前,他还是一个腼腆的彝族青年,面对外人时,“说话不超过三个字”。如今,他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国企员工,站在台上侃侃而谈,推介自己的家乡。他的蜕变,正是悬崖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振兴的生动注脚。

  “以前爬山是我的生存技能,现在它成了我的工作。我希望用我的方式给家乡带来改变。”某色拉博说。

  作为长期追踪报道悬崖村的记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总站记者白璐在书中的《步步向暖 追光而行》一文中,通过对比2015年与2025年的蹲点观察,揭示了教育医疗条件改善、基层治理创新对乡村发展的深层驱动作用。她在发布会上表示,“如今,悬崖村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象征。”

  白璐还在现场分享了被称为“猴子书记”的阿皮几体和“拳头哥”的阿吾木牛的故事。阿皮几体曾150多次攀爬悬崖村危险的藤梯,只为让更多人关注这个偏远山村;阿吾木牛则带领村民肩挑背扛,将6000多根钢管运上山,在陡峭岩壁上建起了牢固的钢梯。“修钢梯没有退路,脱贫攻坚也没有退路!”他的这句话已成为悬崖村人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真实写照。

  从传统农业到农文旅产业,悬崖村的产业迭代背后,是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曾经的藤梯、钢梯,如今成为游客体验的景点;彝族传统歌舞、民俗,成了文旅项目的亮点。

  “未来,我们将立足悬崖村丰富的文旅资源,全力打造‘中国悬崖文旅第一目的地’,让曾经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悬崖村,变成凉山联通世界、创造幸福的平台。”凉山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龚志钢表示。

  《再访悬崖村》以细腻的笔触,不仅镌刻了一个边远村落的沧桑巨变,更折射出时代的发展脉络。正如光明日报出版社负责人所言,《再访悬崖村》全景式记录了悬崖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它不仅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纪实之作,更是一部展现文化自信的鲜活教材。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