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音乐》:听懂赓续千年的中国精神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都本玲 田青 发布日期:2023-09-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田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中国人的音乐》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关于中国音乐史方面的著作。书中始终贯穿着文化保护理念,其中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对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阐释,对艺术家家国情怀的礼赞,归根结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讴歌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殷期待。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和领悟。为了引领读者更好地品读这本书,本报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者都本玲与田青进行对谈。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有着多元一体格局的“小宇宙”

  问:您以往的作品多是学术性很强的专著,《中国人的音乐》这本书相较而言明显具有极强的普及性,受众面更广。请问您将目光转向大众,创作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

  答:我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年轻时主要学习西方古典音乐。中年之后,才深感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无知,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有数千年历史,涉及56个民族,真的是浩瀚无垠、博大精深。应该说,过了古稀之年,自己才对中国音乐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早期的学习,就像“瞎子摸象”,摸着肚子以为墙,摸着尾巴以为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学习、研究,才隐约看到一点大象的模样,才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就像中华民族一样,是一个有着多元一体格局的“小宇宙”。

  多年来,我一直在为弘扬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但是,我也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我所研究、热爱的这一切,不能只在象牙塔里传承。于是,我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在大专院校、电视台、图书馆、读书班,给大众讲说中国传统音乐。2018年,我在央视“正午学堂”连讲10期“田青讲国乐”;2019年,又在国家图书馆开设公开课“音乐里的中国”,没想到,原计划的10讲只讲了5讲便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暂停。于是,我想到将我这几十年关于中国音乐的思考写下来,献给大家,希望中国人的音乐能给中国人带来吉祥与欢乐。

苗族七管芦笙,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品。

  书写心中留下永恒印记的中国音乐

  问:就像您说的,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历史跨越数千年,那您在写作过程中是否遇到了某些困难?

  答:因为确实有数十年的积累,动笔后还算顺利。这次的写作让我忽然找回许久没有了的写作激情,竟不舍昼夜,一鼓作气,用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初稿。

  写作过程虽然顺畅、愉悦,但我还是面临两个困难:一是如何在尽量短小的篇幅内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让读者对中国人的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误进宝库的贫儿,心贪眼花,无论如何斟酌,也只能挂一漏万,多有不忍“割爱”之痛。另一个困难是不能像写学术论文那样用学术圈内的方式写作。要想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人的音乐,就必须尽量降低阅读门槛。除了注意语言的明白晓畅外,还要尽量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实在不得不用的专业术语和古汉语引文都尽可能作解释。老实说,用大家都懂的语言讲清一个专业问题,比把浅显的道理用深奥冷僻、唬人的“新名词”堆砌成一部“学术著作”要困难得多。

  问:的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音乐内容浩如烟海,从中进行典型素材的择取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请问您最终是怎样构建这本书的?

  答:这本书可以说是“大题小作”,我希望通过精心选择的26个主题和36首代表性音乐作品,让读者对中国音乐有一个整体印象。除了“序曲”和“尾声”外,全书分成3个乐章:把中国传统音乐分成“乐器与器乐”“民歌与声乐”,把近代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后出现的各类音乐称为“新音乐”。全书所涉及的音乐在地域上涵盖福建、江苏、山西、陕西、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浙江等地;在民族上包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藏族;在类别上含有姜夔、古琴所代表的文人音乐,燕乐、编钟所代表的宫廷音乐,佛乐、道乐所代表的宗教音乐,民歌、戏曲、说唱所代表的民间音乐等。

  象牙塔里的音乐学,是分门别类的,史是史,论是论,美学是美学,欣赏是欣赏。但我没有遵守这些规则和门类,只是随心所欲地写我心中的中国音乐,写这些给我心灵留下永恒印记的音乐。

著名蒙古族潮尔演奏家色拉西(1887—1968年)使用过的潮尔。

  中国人的音乐里有百态人生

  问:您为本书起名为《中国人的音乐》,强调了“人”字,是有怎样的考虑?

  答:我始终笃信,音乐是人创造的、给人聆听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凝聚与升华。书中写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古人、今人、历史典故里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庙堂上的人、乡野间的人、作词的人、谱曲的人、演奏的人、唱曲的人、台上的人、台下的人。中国人的音乐里有百态人生,因为有人,所以有生活、有真情。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

  问:您认为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桑间濮上,人们用歌声寻求爱情;列队站位,人们用歌声统一步伐。共同劳作时,“吭唷”之声不断;冲锋陷阵处,金鼓之声齐鸣。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知多少关于人和音乐的传说: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而肝胆相照;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因音乐的媒介而永缔佳缘;智慧的张良,靠一支洞箫,“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亲兵;大胆的孔明,用一张古琴、两扇城门,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孔夫子告诉我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被认为是养成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和标志。

  “和”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

  问:您认为中国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答:中国人的音乐是由各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和谱写的。假如让我只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音乐的话,那就是“和”。这个“和”字,不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最高体现,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公元前522年,一位叫晏子的政治家以音乐为例,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和而不同”。就像音乐一样,虽然创造的是和谐共鸣之音,但有不同的“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假如音乐只是一个相同声音的不断重复,那“谁能听之”?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这个从音乐中悟出的道理上升为哲学,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的祖先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

  我们的祖先发现,把“礼”和“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用荀子的话说:“乐和同,礼别异。”“礼”使人和人有区别、有尊卑、有秩序;“乐”则是通过音乐这种人类能够理解和共同欣赏的艺术形式,找到人们的共同点,让人和人之间有关爱、有亲情,从而达到“和”的境地。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和”字,中国人的音乐也是如此,他们在音乐中追求的是平静与和谐,是心与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与万物、与天地的和谐。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56个民族的民歌共同构建中华民族民歌百花园

  问: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能不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民歌?您认为民歌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答:民歌是民众的集体创造,常常是一位不知名的普通老百姓对一段真挚感情的即兴流露,而后在逐渐传唱的过程中被更多不知名的老百姓润色、加工,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唱,终于定型,被打磨成一首永恒的经典。因此,绝大部分民歌是找不到作者的,那些标明某某作词、某某作曲的“民歌”,只能称为“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民歌,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唱过的歌,里面有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有我们民族、地域、家乡的历史和生活,有不尽的乡愁。我国有56个民族,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和传承了数不清的民歌,谁都无法算清中国到底有多少首民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但塑造了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高山峻岭产生的民歌,一般高亢响亮,多用“嘎调”假声;在田园田野中产生的民歌,则多半舒缓婉转,优美动听;而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产生的民歌,则不可能不悠长曼妙,如蓝天白云,如一望无际的草原。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就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一个民族的Logo,一个民族生动的心灵史。对于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与史诗还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载。我国的56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民俗等,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各美其美”的民歌。56个民族丰富多彩、绚烂芬芳的民歌,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民歌的百花园。

  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推广,请问新时代的中国传统音乐要如何赢得更多听众?

  答:我曾经多次率团在海内外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听的人都赞叹“真的了不起”。近20多年来,我国进行的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小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热衷于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中国音乐是值得年轻人认真学习的,而且要一层层、一点点地积累。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人的音乐,是祖先天才的创造,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文明的珍宝。身为中国人,在判断喜不喜欢之前,请先走近中国音乐。

  (本文图片选自《中国人的音乐》)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