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小学”的花样年华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邹安音 发布日期:2023-09-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天梯(油画)赵晓东

  四川大凉山深处,“天梯”之上,悬挂在云端的一座小学,被偶然闯入的两位摄影家发现。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关注和跟踪拍摄,两人让这所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的“天梯小学”最终走进大众视野。

  两位摄影家是师徒,师父叫袁孝正,学生是程卫东。他们多次走进二坪村小学,用镜头记录这所学堂的生活。

  在其中的一张照片正中,悬崖绝壁,荆棘丛生。画面的一边是奋力攀爬的小学生,一边是努力托举学生的教师李桂林。天梯之上人与自然的较量,扣人心弦。上世纪90年代,李桂林和妻子陆建芬,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和困苦,在海拔2800多米的高山上,通过一架简易搭建的木梯,每天通过五道梯口和90多处弯拐,就这样用背、拉、扶等方式,接送山下的孩子们上下学。

  流年似水,李桂林夫妇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大凉山深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们曾经用于上学的木梯换成了钢梯,山下的孩子随家人搬到了山上的新村。钢梯成了供人回忆瞻望的“文物”,二坪村小学校舍也从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青砖大瓦房。每天早上,当阳光掠过大凉山山顶,照进“天梯小学”的校园时,一面鲜红的国旗冉冉升起,在云端高高飘扬。

  如果把视野的镜头拉长,上世纪80年代末,二坪村的彝族同胞就在大渡河畔的一处险峰下繁衍生息,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过了锈迹斑斑的大渡河铁索桥,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向上走,过了一坪村,再攀上5道简易木架搭建而成的梯子,才可至二坪村。上木梯时,必须手拉藤条,脚蹬崖壁,像猴子一样上下,彝家人因此叫它“天路”。

  二坪村三处寨子依山而建,平坝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其南、北、西向皆是悬崖峭壁,只有东面可通往外面的世界,但仍然被连绵不断的高山和汹涌湍急的大渡河阻隔,出行十分困难。

  那时候,彝家小伙李桂林意气风发,在家乡雅安市汉源县的一所民办学校当老师。1990年,听说已经停办十多年的二坪村小学准备复课,李桂林决定去支教,只身一人踏上了征程。

  那天一早,李桂林挎上背包,从汉源老家出发,先乘坐中巴车到大凉山下,然后过大渡河铁索桥,再爬上“天梯”。当一路辗转10余个小时,李桂林的双脚踩在二坪的土地上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不远处有一束束火苗在跳跃,像天街上不停闪烁的星光,原来那是村民打着火把来迎接他了。

  李桂林被簇拥进了村寨。一位彝家阿妈宰杀了家中仅有的一只老母鸡,三脚火塘边飘出醇美的农家味道,大山的子民用最高的礼节和待遇,向这位勇闯大凉山的年轻人传递热情。

  村委会主任说:山高路远的二坪村小学一直缺教师,全村400多人,几乎没有人识字,村民们做梦都想有个老师来教娃儿们,总盼望下一代不能再这样生活了!这一晚,李桂林彻夜难眠。

  翌日一早,在村民们的带领下,李桂林前往二坪村小学。但在到达学校的一刹那,他的心好像掉进了冰窟窿:一圈腐朽发霉的木篱笆栅栏,围住一个破败凋敝的小院子;院子的两扇大门歪歪斜斜,像一个颤巍巍的老人,无助地望着山崖;小心翼翼地推门而进,泥巴糊弄的夹竹壁似乎马上就要垮塌,到处是“龇牙咧嘴”的夹缝……这哪里是学校,分明就是一片废墟。

  理想和现实发生着如此强烈的冲突,但倔强的李桂林选择了留下。一卷铺盖、一副碗筷、一个石桌和灶头,便是他的全部家当。安顿下来之后,他又招呼村民从山上砍来竹子,然后和泥、抹墙……很快,在李桂林和村民们的整修下,二坪村小学校园有了生机。1990年9月开学季,村里的孩子们都进了课堂。

  当山顶的太阳再次照耀彝家村寨时,二坪村小学恢复了热闹。清脆的上课铃敲响后,琅琅的读书声在山谷回响。这样的声音,近乎天籁,成了二坪村人心中最美的乐音。

  很快,李桂林发现一个现象,因为学校停办十余年之久,村里有一些大龄失学孩子。李桂林又有了一个想法,他立即向甘洛县教育局申请增加一个班级,很快得到了肯定的批复,但前提是得有一名新志愿者上山支教。

  李桂林不禁打起了妻子陆建芬的主意。假期回家时,他极力劝说妻子,在双方亲人的强烈反对下,他硬是悄悄把妻子“骗”到了二坪村小学。当妻子背上两岁的儿子,李桂林提着她的红漆木箱,夫妇俩跋山涉水来到二坪村小学时,一路胆战心惊的陆建芬当场崩溃:这哪里是丈夫描绘的世外桃源?

  心疼丈夫的陆建芬最终选择了留下。李桂林一个月100元的工资,只够一家人每天吃两餐饭:土豆、玉米、荞麦,食材似乎永远不变。

  课堂上,李桂林和陆建芬教孩子们识字、唱歌、跳舞、绘画;下课后,带着他们做游戏。更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是:夫妇俩每天要负责接送山下一坪村的二十几个孩子上下学。从那时起,天梯上平凡却又最不平凡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

  李桂林和陆建芬每天攀爬在悬崖峭壁之上,用脚步丈量着山顶到山脚的距离,也用心用情定义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生只为一件事。

  山上没有医院,李桂林学会了看病,下山就买来常用药品,放在学校备用;他还学会了给学生理发、做饭等,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没有干净的水喝,李桂林和陆建芬东奔西走筹钱,修建了蓄水池,让学生喝上甘甜的山泉水。

  春去秋来,草木枯荣,李桂林和陆建芬把全部身心都交付给了这里。

  一次,李桂林到大桥乡中心小学开会,散会时天色已晚。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上课,他买了一支电筒摸黑返校,在攀爬天梯时腿抽筋,摔了下去。因为当时已经无法站起来,他只好点燃柴火,在原地休息,一夜未眠,第二天才被村民发现,将他送回了家。

  1996年夏天,大桥乡突降大雨,山洪暴发,李桂林抱着一个学生过山沟时,被激流冲走。危难之时,李桂林竭尽全力把孩子推到岸上,自己却被洪水席卷而去。好在中途被一个树桩挡住,才幸免于难。

  陆建芬带着儿子来二坪村小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借居在村民家中。山上冷,冬天没有蔬菜,就连续两三个月吃酸菜洋芋汤。李桂林和陆建芬的二儿子出生后,一家人才在村民的帮助下搬进了自己的小房子。

  学生越来越多了。李桂林就把80多个孩子编成两个班,1至3年级的学生组成低年级班,由陆建芬授课;4至6年级的学生组成高年级班,由他自己教学。在这里,除了普通话和课程教学外,世代相传的彝族舞蹈和歌谣,也成了教学内容之一。

  1996年,李桂林夫妻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他们的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同年,李桂林转为公办教师,获得会理师范学校民师班报考资格。

  1999年,在李桂林的争取下,乡里给二坪村拨了10800元经费。李桂林和二坪村村民用这笔钱为二坪村小学建起全村首座砖房。

  2003年,二坪村小学又送走了一个毕业班。李桂林被评为优秀教师,陆建芬也由代课教师转为招聘教师。

  2005年4月,在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捐赠下,二坪村小学搬到更好的地方,校园环境舒适宜人,有高大的篮球架、整洁的教室……

  飞鸟鸣啼,彝家的山记住了这一切;草木枯荣,彝家的水吟唱着经年往事。昔日的“文盲村”,很快变成了“文化村”,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也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四

  当索玛花冲破冰雪的桎梏,再次绽放新芽时,春寒料峭的大凉山深处,二坪村小学校园也迎来了它最美的时候。

  2022年3月底,经高速一路坦途,直至雅安市汉源县,又傍依大渡河国道进山。一条新修的盘山村道,很快就把我们送到了甘洛县乌史大桥乡的二坪村。

  李桂林若干年前向妻子描绘的世外桃源盛景,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山顶升起的雾岚如梦似幻,泉水淙淙地在村旁流淌,梨花开满了山崖。

  如今,陆建芬已经退休,回到了老家。还在山上坚守的李桂林陪着我们,说起这里的变化,如数家珍。原来一坪村早已和二坪村合并,所有村民都搬进通了水、电、气的新寨,孩子们也永远结束了攀爬“天梯”的上学史。

  李桂林很快召集来下课的孩子们,奏国歌、升国旗……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唱着李桂林编写的歌谣,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用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爱的回应。

  这实在是一个倔强的汉子。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话: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小事儿,我没有远大的梦想,我只想让孩子有上学的机会。

  山外,一条通向山里的高速公路正如火如荼地修建,李桂林坚信:无论是这2800米高的悬崖之上,还是山外更广阔的天地,一定有更深厚的爱,在等待着他的孩子们!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