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记忆
来源:内蒙古日报 林子 发布日期:2023-08-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莽莽阴山,横亘东西,屹立在中国正北方。因山脉神韵壮美,山域浩渺,自然地理功能独特和历史文化厚重,而身负盛名。

  阴山,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4月下旬,我们从东到西沿着阴山主脉走了一回。

  古老的阴山,尘封着许多记忆,我们从中撷取几个片断。

  一

  阴山,蒙古语为“达兰喀喇”,意思为“70个山头”,位于内蒙古中部和河北省最北部,地势高峻,主脉清晰,山体挺拔,景色粗犷。山脉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240公里,海拔1500—2400米。东抵多伦以西的滦河谷地,与大兴安岭相望;西达阿拉善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邻黄河“几字弯”和河套平原;北为内蒙古高原。

  阴山是个大家族。山脉主体从东到西,由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和狼山组成。大青山东起大黑河上游谷地,西至包头昆都仑河,山架宏阔,山势巍峨,山姿雄伟,长约240公里,雄居土默川平原之北;乌拉山东起昆都仑河,西到乌拉特前旗西山咀,断层壁立,重峦叠嶂,全长70多公里;色尔腾山位于乌拉山北侧乌拉特草原上,山势展开,分为三支,东西平行,多为低山丘陵;狼山为阴山西段,长约370公里,主峰呼和巴什格峰为阴山最高峰,海拔2364米,降水稀少,草木稀疏,山色灰黄,山势嶙峋突兀,南屏河套平原,北为荒漠戈壁。

  如果把视野再展开一些,阴山横贯华北,东抵东北,西及西北,是名副其实的我国北方天然屏障。拆开来看,大青山以东,山脉陆续降至海拔1500米以下,通常称阴山山地,主要有蛮汉山、灰腾梁、凉城山、桦山和大马群山等,多为低山丘陵,地形紊乱,主脉不清,山向多变,一直延伸至晋北和冀北山地,并与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相望;向西,狼山余脉延伸至阿拉善境内,形成哈鲁乃山、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和雅布赖山,由东北向西南插入,将阿拉善高原分为东西两大块,并分隔了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使之未能连成一片。

  这是一座古老的断块山。据《中国地质史》记载:“蒙古高原初成,阴山未现,遂古造山运动发生,蒙古高原南部发生断层陷落,其陷落者为归绥平原(包括今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稳定者为阴山,固阴山仅有南麓而无北麓,以北麓仍接蒙古高原故也。”阴山山脉最大特征:南北坡不对称。北坡平缓,剥蚀残余的低山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逐渐隐没于内蒙古高原;南坡陡峭,高达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河套平原,为明显的断层陷落形成的。山体主要由古老变质岩和断陷盆地中的沉积岩组成。山前平原由黄河冲积扇和阴山洪积扇两部分组成,从河套平原东延伸至土默川平原。阴山矿产资源富集,最具代表性的有石拐煤矿、白云鄂博铁矿和稀土金属矿等。

  阴山腹地,分布有侵蚀残余低山和众多山沟。雨后,洪水破山而出,在山北麓,形成内流河;山南麓,形成洪积扇,属黄河、海河水系的外流区。山中多南北向沟谷,因流水侵蚀形成,通常称为大沟。这些大沟,成了山前山后的交通孔道。今天的南北向公路、铁路大都从沟谷中穿过。

  阴山是我国北方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它是温带半干旱与干旱、季风与非季风、内流区与外流区、农耕与游牧的分界;山脉南北降水、气温、风力风速、无霜期都差异很大;山脉以南是富饶的河套平原,山脉以北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戈壁;阴山山脉东与晋北山地、燕山山地衔接,西与贺兰山、北大山、马鬃山相通,构成了一条环内亚干旱、半干旱区南缘生态屏障。对维护荒漠草原生态稳定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屏护华北有着独特作用。

  通常我们看到的阴山,粗犷、硬朗、大气,其实,它还有秀美、柔和、细腻的一面。到了乌拉山阴坡,我们登上了主峰——大桦背。环顾周围,豁然开朗,随口吟道:“乌拉山、乌拉山,高程二千三。主峰大桦背,又名敖包山。南眺黄河水,北顾明安川。山中芍药谷,山上雷达站。徒步向下行,一路花灿烂。林中鸟语声,清泉水潺潺。一脉屏南北,护佑几字弯。天地祥云兆,百姓自安然。”

  我们说阴山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其实阴山东西气候差异也很明显。在阴山家族里,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是兄弟关系,同纬度东西延伸,山体的结构特点大同小异,但山体的颜值,却大不一样。正值谷雨时节,大青山南坡已绿意盎然。而乌拉山上,只有小灌木丛点缀其中。同行的专家说,昆都仑河谷是一条东西气候分界线,以西为干旱区,以东为半干旱区。再向西,过了乌拉特前旗西山咀,就到了狼山。这里冬寒夏炎,降水在100毫米左右。

  二

  阴山是个变量,梳理着黄河的流向。

  据史料记载,黄河流入河套平原后,在今磴口县的补隆淖分成南北两个河道,南河道为次河道,即现今的河道,北河道叫乌加河,为主河道。那时的黄河,沿着阴山脚下缓缓东流,通过乌拉山和色尔腾山之间的山间盆地——明安川,从现在的昆都仑河谷转头向南。

  但是,在平静的河流下面,地壳运动从未停止。地质资料显示,阴山山脉一直在抬升,河套平原在持续下陷。于是到了清朝初年,现在的乌梁素海一带超出了黄河流淌的高度,黄河到此受阻,无法东流,只好调头向南,形成了一段南北走向的河道。这是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在河套平原西北部,阴山的西端狼山与南北走向的贺兰山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豁口,这个豁口形成了一个西风通道,强大的西风携带着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沙,经年累月地入侵和挤压黄河河道。加上狼山雨季山洪频发,大量山石滚落、淤积。两个因素叠加,使乌加河河床持续抬升,最终于1850年河道被堵塞15公里,乌加河断流。黄河干流改流南河,黄河第二次改道。

  阴山又是个不变量,执着地守护着富饶的河套平原。

  “河套”一词,始于汉代,以水草丰美著称。河套平原,属阴山断陷冲积平原,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为20—90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主要分两块,狼山以南为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为土默川平原。

  后套平原,也称巴彦淖尔平原,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前有黄河滋润,后有狼山屏障。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但降水稀少,自古以来靠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

  土默川平原,因明清时为土默特部居地而得名,又称前套平原或呼和浩特平原。西起包头乌不拉沟口,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抵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是一片沃野之地,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蜿蜒其中。就是这片土地,托起了呼和浩特、包头两座现代化都市。土默川平原东部的托克托县河口村,是黄河的一个重要坐标点,黄河上游与中游在此分界,流程达3470公里的黄河上游到此为止,中游由此开端。

  有趣的是,阴山与黄河联手,造就了乌梁素海。第一次改道后的黄河,急转南下,在明安川西南,留下了一片洼地,形成了大片积水,这就是乌梁素海的前身。水洼岸边长满了红柳,于是当时人们称之为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后来,随着河套灌溉规模的扩大,已经废弃的乌加河故道被当成了天然退水通道。各大排水渠道退水都经乌加河汇入乌梁素海,加之黄河经常洪水泛滥,使乌梁素海最终成“海”。

  乌梁素海,这个阴山与黄河共同孕育的孩子,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它西有库布其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随着常年的西风劲吹,一直向东滚动。因为有了乌梁素海,使沙漠止步于包头以西,让周围的环境因其而改变。现在的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动态平衡,已形成了一个独特地理环境和生命共同体。

  考察中,我们特意穿过昆都仑河谷,进入明安川、乌梁素海和乌加河寻找当年黄河的痕迹。沧海桑田,再也看不到过去的样子,平坦的明安川还在,已成为优良牧场;乌加河早已变成村镇、良田;宽阔的昆都仑河谷,记录着曾经的辉煌。

  在阴山西段狼山口,沟口有两座相互对峙的山头,东为大狼山,西为二狼山。两山之间是一条蜿蜒的沟谷,怪石林立,溪水汩汩。沟口外为黄河故道,在旁边的高台上,立有一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年间提督金运昌,班师移防,途经狼山,恰逢重阳节,登高远望后套平原,一片荒凉之景象。

  放眼今天的河套平原,渠网纵横,村舍俨然,绿荫绰绰,一片繁荣。

  三

  行走阴山,几处古代长城遗迹,镌刻着阴山的历史记忆。

  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地界拓展到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并在此设郡建政。在大青山脚下,我们看了一处赵长城的烽火台,建在九峰山沟口东侧的台地上,为黄土夯筑。烽火台高约5米,呈圆形,外径约4米,经历了2300多年的风霜雪雨,依然巍然挺立。

  九峰山沟谷,地图上标注的名字叫枣沟。峡谷中峭壁林立,瀑布飞泻,峰回路转。穿行其间,两侧高耸的山峰挤压着我们的视觉。这是大青山中一条南北通道,南接土默川,北连山后的固阳、武川和达茂草原。九峰山沟谷,为古代土默川的要隘。其实,阴山有许多这样的沟谷,仅大青山段就有呼和浩特至武川的蜈蚣坝,古称单于道;从包头通往固阳的昆都仑沟谷道,古称中道;还有五当沟、美岱沟等,每条沟谷都是南北穿行的古道。

  相对于赵长城,秦长城大大向北推移了,在色尔腾山上东西延伸。秦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在阴山以南设立44县,并将战国时残留的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连接起来。秦长城在起伏的山脊上东西延伸。尽管残存的不多,但气势犹存。同时,蒙恬还修筑了秦直道,由渭水河畔直达阴山。

  在阴山北麓的乌拉特中旗,看到了一处汉长城。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全面反击。元朔五年,大将卫青率十万大军,在高阙打败匈奴右贤王,再次收复河南地,设朔方、五原郡,从内地移民十万至此,修复阴山北麓的秦长城,并修筑汉长城。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