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满岳阳楼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迎冰 发布日期:2025-03-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远眺岳阳楼。 李敏摄

  因为家在岳阳的缘故,我得闲便往岳阳楼景区游赏。一个晴好的春日午后,我穿过曲折迂回的碑廊,从“南极潇湘”牌楼拾级而上,任湖风迎面吹来。

  眼前坐东朝西的岳阳楼,面向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静静伫立。与主楼呈“品”字形排列的三醉亭、仙梅亭,犹如挺拔的士兵,一左一右拱卫着岳阳楼。柔和的阳光从天空洒下,映照在岳阳楼黄色的琉璃瓦和三醉亭、仙梅亭蓝色的琉璃瓦上,美得让人心醉。

  我来到岳阳楼景区一般不登楼,害怕自己过多踩踏那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岳阳楼,也害怕自己的脚步声吵醒已安然入睡的历代文人大家。

  有时偶尔陪客人登楼,行走在幽长的楼道,古老的木梯间仿佛回响着历史的悠悠长音。那声音仿佛是杜甫老夫子悲怆沉郁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又像是诗仙李白酒后放歌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还像是孟浩然气吞山河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抑或是范仲淹豁达淡然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声音似乎从天外而来,响若洪钟,又如古磬,振聋发聩,让人遐想联翩。

  之所以有岳阳楼,还得感谢东汉末年东吴的都督鲁肃。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为了抵御借荆州的刘备,在巴丘(今岳阳市)筑城屯兵,并在巴丘城西面的湖边修建阅军楼,操演水军。遥想一日,阳光普照,波光潋滟,洞庭湖上艨艟云集,舳舻相接,旌旗猎猎。横江将军鲁肃披甲戴胄,气宇轩昂地站在阅军楼上指挥将士……鲁肃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他不经意间修筑的阅军楼,后来演变为岳阳楼,就这样在洞庭湖边静静矗立了一千八百多年,并且还将一直矗立下去。

  当然,如果没有后来宋朝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没有范仲淹为它作记,阅军楼也许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鲁肃到滕子京,八百多年间,巴陵(今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耸立的岳阳楼到底几毁几修已无从所考,但许多文人骚客曾流连于此,确有文字为证。他们文思泉涌,腕底生风,笔走龙蛇。李白、杜甫、韩愈、孟浩然、白居易、欧阳修、陆游……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曾为岳阳楼吟诗赋词。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和生活阅历不一样,到岳阳后的心境也就大不一样。有的是寓情于景的畅快,有的是遭遇厄运的失意,还有的是远离故土的乡愁。登上岳阳楼,凭栏眺望,远方的君山岛青翠欲滴,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波澜壮阔,文人骚客笔下迸发出“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等浪漫酣畅的诗句。他们用如椽之笔,将诗词歌赋洒在岳阳楼的每一个角落。

  官员贬谪,是我国历代王朝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也是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唐宋时期,士人被贬谪的情况十分频繁。

  当时被贬的官员们,多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英才俊杰,有的虽被贬谪但仍为江山社稷忧心忡忡,有的豪迈奔放,一派江湖气概。因为与岳阳相遇,他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意蕴深远的文章,是他们成就了岳阳楼,也使后来的滕子京有了重修岳阳楼的理由。

  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互为转化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必然都从偶然中变化而来。就像岳阳楼,如果没有宋仁宗赵祯听信谗言,把滕子京贬到岳阳,岳阳楼的历史说不定就被改写了。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岳阳。他到任后没有长吁短叹、消极颓丧,而是满怀激情、大张旗鼓地谋划了三件事:修楼(重修岳阳楼)、兴学(迁建岳州文庙)、治湖(新筑偃虹堤)。

  在滕子京的治理下,巴陵大地政治清明,人心和顺,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让历代文人大家在岳阳撰写的诗文流传后世,滕子京还组织编撰《岳阳楼诗集》,并亲自为诗集作序。

  更值得一说的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没用朝廷的银子,也不伸手向老百姓要钱,主要通过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来筹钱。只要债主愿意将部分债权捐献给官府,他们那些陈年老账将以官府的名义被追讨。滕子京由此筹集了上万缗(缗,古代计量单位,宋代的一缗通常指一千文铜钱)的经费,他还亲自掌管重修岳阳楼工程款的收支拨付,将账目摊在阳光下,公之于众。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财和物的浪费,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楼修得再好,还须有奇文相配。范仲淹老夫子也是绝代高人,仅凭滕子京寄来的一册《洞庭秋晚图》和一封《求记书》,便用368个字写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汪洋恣肆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同时把岳阳楼升华到士大夫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忧国忧民的精神高地,行行金玉,字字珠玑。

  在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己被贬谪到河南邓州。他没有发泄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委屈,而是委婉地规劝朋友不要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同时也勉励自己要奋发有为,关心爱护百姓。纵观范仲淹的为官为文为人,从来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先忧后乐上态度分明,是进是退了然于胸。《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奇文出自他手,也是一种必然。

  自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又近千年,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座紧邻洞庭湖畔的楼阁不管是遇到兵燹之祸,还是遭受雷电损毁,主政岳阳的官吏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条件允许,就会马上修葺。这或许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影响和魅力。

  自宋至清,岳阳楼屡修屡毁、屡毁屡修多达三十多次。现存岳阳楼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屹立在洞庭湖畔。

  岳阳楼遥对君山,控湖带江,登临纵目,水天一色,远处洞庭湖恢宏磅礴。难怪明朝的魏允贞游览岳阳楼后,用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般豪迈的气魄挥毫泼墨。

  时光荏苒,如今岳阳楼景区修缮一新,岳阳楼在蓝天白云下傲然挺立,散发出动人心弦的美。2023年8月1日,岳阳市将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五)定为“岳阳楼日”,让千古名楼有了专属“节日”。这一天,络绎不绝的游人来到岳阳楼,他们为李白、杜甫而来,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来,为天空中的云卷云舒而来……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