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读朱崇生《伊犁日志》有感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定勇 发布日期:2023-06-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朱崇生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两千多年前,西汉的江都公主刘细君远嫁西域乌孙,书写了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几年前,扬州女作家朱崇生追寻刘细君的足迹,来到新疆伊犁河谷,寻觅刘细君所作《悲愁歌》的长风起处。朱崇生对这次伊犁之旅作了详细记录,进而创作出版了《伊犁日志》。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朱崇生将伊犁之行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她这次伊犁之行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了撰写和亲公主刘细君的传记而前往其远嫁的伊犁。

  在作品中,朱崇生慨然而发:“我生命中的一枝一叶,都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山水里生长……”她的精神世界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古老的风卷起千年前的过往,细君公主沉寂的容颜悄然浮现在五色斑斓的历史文化中。

  朱崇生出生于扬州,是和亲公主刘细君的“娘家人”。在此次文化之旅中,她早已将伊犁壮阔的草原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对伊犁的热爱一如对故乡的热爱,对哈萨克族人民的眷恋一如对故乡亲友的眷恋。

  朱崇生在古丽巴家中度过5个日夜,和主人同吃同住,学着挤马奶、做马奶子,从初到时的种种不适应到后来游刃有余地应对。古丽巴一家的热情招待、周围邻居融洽温暖的相处,昂沙尔家热气腾腾的馕饼、隆重的宰羊待客仪式……当对话开始深入,心逐渐贴近,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和合之花灿然盛开。

  一路走来,朱崇生始终未忘此行使命——寻访和亲公主刘细君的足迹。她一路体验,一路追寻。终于,她踏上细君公主在乌孙的落地生根之地——赤谷城。昔日的平沙漠漠、烽火狼烟早已成为历史遗迹,眼前,八卦城恢宏大气地延展开去,在特克斯河谷成就了一方胜景,当地百姓一派祥和富足、安居乐业的景象。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就像一面镜子,照见这片土地上天翻地覆的变化,照见民族之间的脉脉温情。

  《悲愁歌》的古调在昭苏的烈烈长风中漫卷而来,细君公主纤弱的身姿在大漠黄沙下逐渐只剩下一抹残存的剪影。“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细君公主的一生起于扬州,止于伊犁。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朱崇生凝望细君公主像,透过和亲的烟尘,将千年来各民族共生共荣的感情生发于心,倾泻于笔端,深情细腻地祝愿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伊犁日志》一书的线索交织分外精巧,用日记体的方式呈现出作者追寻细君公主的主脉络,在桩桩事件中不断铺展叙述。与之同步并行的,是在历史叙述中穿插现代扬州援疆的人和事,古今互照。

  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交融赋予这部作品厚重的历史情怀和时代烙印。从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到如今江苏对口援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停歇。它们由丝路连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伊犁日志》中,我们还看到,朱崇生在这次伊犁之行中,不仅深入哈萨克族的生活和文化之中,而且还广泛接触和了解了新疆其他少数民族。她走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追溯锡伯族先人的移民史;她与维吾尔族兄弟由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她还结识了生活在伊犁的蒙古族和柯尔克孜等民族的人们。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结识了所有能够接触到的新疆各民族同胞,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在新疆的生活和游历强化了她性格中的豪爽和直率,她也从一些年轻人身上深切感受到民族融合的力量。

  《伊犁日志》的语言生动活泼,着墨点细致精巧,景色铺陈宏大。在朱崇生身上,扬州温婉的水韵情怀和新疆豪迈的草原文化已然碰撞交融,合而为一。这部33万字的纪实游记,让人每读一遍都能从中发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当细节越读越多、越读越深的时候,就会真正触碰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主题——朱崇生的视野不囿于眼前的一方天地,而是从面向未来的视角出发,以心起笔,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砖添瓦。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