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传承中华文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 周必素 发布日期:2023-06-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并在之后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非常关注考古学科及考古事业的发展。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讲话。

  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对100年来取得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为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当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指出要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的体现,为我们做好考古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考古事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走在了世界考古的前列。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同步,中国考古事业也迎来了第二个百年的春天。

  新时代10年,贵州立足考古资源特色,坚持正确导向,科学谋划,主要开展了史前考古、流域考古、夜郎考古、土司考古、屯堡考古、冶金考古等专题特色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创下了贵州考古发展的“黄金十年”,对提升贵州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一定贡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考古中国——汉晋前后‘西南夷’地区的社会变迁”项目等,争取在夜郎考古等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厘清贵州历史发展脉络。

  因喀斯特地貌而形成的丰富岩溶洞穴、几大流域的文化运输通道、多山的地貌、西南边疆的区位等客观因素,贵州是古人类的栖居乐园、文化荟萃之地,有着丰富的边疆管理制度遗存。所以,贵州有着人类历史的悠久性、文化的多样性、山地文明的典型性和边疆文化的代表性几大特征,是探索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不可或缺的区域。

  而对这些考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是我们让文物活起来的必由之路。比如,史前洞穴遗址往往靠山面水,环境优美,可规划建设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是探索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重要载体;赫章可乐遗址,可以成为探秘夜郎历史和文化面貌的重要窗口;世界文化遗产地海龙屯和杨氏土司墓群,则可连线连片利用,打造成遵义土司文化旅游精品。

  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被誉为“埋藏在地下的黔中通史”。该遗址延绵1400余年,呈现了诸多特征,如:首次完整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汉文化贯穿始终、荟萃多样的文化元素、没有发现一件兵器等。这些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为我国西南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与中华民族的整体进程提供了佐证,并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目前,当地依托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以“贵州考古标本库房、贵州考古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三位一体模式进行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升新区历史底蕴和打造新区文化名片。

  我们要加大考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等,让文物讲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考古资源,是历史的生动载体,是一本活的历史书,有可看性、故事性,可观赏、可触摸,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我们要通过保护利用,实施社会教育和乡土教育,让考古资源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得到广泛传播,发挥出考古提升文化自信的应有作用。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挖掘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出考古梳理贵州历史文脉的应有之义,积极探索考古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路径,以考古助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

  (作者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