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
来源:学习时报 潘志宏 发布日期:2023-02-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大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周易》中,坤卦是大地的象征,地势顺承天道,君子应取法于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从而修养自己的德行。《坤卦·彖传》高度赞扬大地的美德深厚,它能够滋养万物、顺承天道,使天地相合、阴阳相生,所以大地之德广大无边。《说卦》云:“坤,顺也。”大地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厚德载物,既是对大地承载万物之德的描述,也是对道德高尚者承担重任的形容。

  厚德载物展现出“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开放精神。《周易》强调人要效法地道的博大胸怀,犹如大地承载和包容万物。中国古人常用海纳百川比喻包容开放的品格。“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君子之度量,应如同大海一般宽广,而大海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它能容纳所有事物,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提出“上德若谷”,其中体现着深刻的包容开放精神。“上德”就是“厚德”,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心包天地,德无不容,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又如“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之水,正是由于江海如同大道一样具有包容开放精神。所以老子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如果知道真常之道,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自然能够虚怀若谷,会通万物,民胞物与,廓然大公。

  包容开放意味着要坚持“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彼此差异,容纳各种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蕴含着对待不同事物的开放包容态度。正如孟子所说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间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这正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样貌与自然规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承认并包容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礼记·中庸》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不尽相同,可能存在分歧矛盾,但是世界正是因为不同和差异,才会如此丰富多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接受彼此的不同,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包容共生、和谐相处。

  厚德载物表现为“宽以待人、反求诸己”的宽恕自省心态。宽以待人就是要以宽宏大度的心态去宽恕别人。《论语》中关于“恕”的论述,既有忠恕之意,也有宽恕的内涵。如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其实就是“忠”和“恕”罢了,即孔子所倡导的“仁”的两个层面。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强调了“恕”是可以毕生去实践和努力的道德品质,其中“恕”的内涵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方法在于推己及人,即“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展现了基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宽恕精神。

  在“宽以待人”的基础上,中国古人对“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颇为推崇。如果说宽恕和原谅他的过错是很高的境界,那么反求诸己、看到别人的问题能够反思自身的问题,就是更高的境界。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包含多责备反省自己的问题,而宽容别人的意思,如此才能远离怨恨。孔子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反求自己,小人苛求他人。孟子也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遇到问题,不能达到目标的,首先要返回自身寻找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全责备。自身的德行端正,天下之人自然会尊敬和归服。因此,反求诸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也是圣贤君子对心性修养和道德准则的行动实践。

  厚德载物内含有“贵柔守雌、上善若水”的谦和品质。道家认为大道拥有谦卑、和平的德性,世人都应当遵循大道的特点和规律,以追求永恒质朴的厚德。《道德经》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谦卑。如同溪涧一样谦卑,所以众德交归,因此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就像恢复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在这里,老子将婴儿视作纯朴、厚德的象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只有道德深厚的人才能拥有柔和的品质。他还提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弱胜过刚强,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做到,体现出老子的深刻思考。

  老子还提出上善若水,水拥有和平不争的美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美好的道德,就像水一样。水的优点,在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水的品质接近于道。而且,“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能够胜过水的。水能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攻坚克强,无往不胜。《庄子》也说:“平者,水停之盛也”,“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水所表现出来的清净、平等、柔和的自然本性,即是厚德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在中华民族崇德向善、明德践行的历史进程中,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无不基于对“厚德”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并逐步形成包容开放、宽恕自省、柔顺谦和的大德,建构起以“厚德载物”为核心的美好道德理想,并知行合一、连绵不断地付诸千百年来的德性修养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理念的精髓所在。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