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仰见证两岸同根文脉
来源:中国民族报 林啸 发布日期:2023-01-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日前,“同根共发展、文脉联两岸”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霞城城隍文化节举行,海峡两岸同胞代表共襄民俗文化盛会。

  从2011年在福州举行的首届闽台城隍文化节开始,两岸城隍庙文化互动频繁,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

  关于“城隍”的最早记载出自《周易》中的“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城”是指古代的城廓、城墙等部分,“隍”即“城堑”,指城池外的沟渠、护城河等。《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将“城”与“隍”连用肇始于东汉班固撰《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古代城池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民众抵御外敌与水患,后升级为具有人格属性,最终形成了城隍神信仰。

集美霞城城隍文化节启动仪式现场。新华社发

  上升成为人格神后,城隍神的数量变得庞大且具有地域特色。每一位城隍神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传奇人物,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和历史见证。这些人物或是廉洁公正、造福民众的地方官,或是英勇抗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城隍神除了保护民众平安无恙外,还具备扬善惩恶、论断是非功过之责。可以说,城隍神信仰聚集了民众对于国家和平、社会道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诉求和祈盼。

  据史料载,最早的城隍庙是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的芜湖城隍庙,而福州的福建都城隍庙仅比它晚40年左右,是第二早的城隍庙。据《三山志》载:“城隍庙,府治之东,古有之,元祐戊辰,长乐人林通作本县《图经》,县内东北城隍庙之神,西汉御史大夫周苛也。守荥阳,为项羽所烹。高祖休兵,思苛忠烈,乃令天下州县附城而立之庙,以时祀之。”由记载可知,福建都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神是周苛,周苛当时为刘邦守荥阳,后被项羽杀害。刘邦称帝后思其忠烈,便下令各郡县立庙祭祀。据《榕城考古略》载:“枕冶山之麓。晋太康中迁城后建。宋绍兴二十七年,郡守沈调增创堂宇。淳熙五年,作更衣、肃仪两亭。元季亭毁。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修。正德十年,改外大门为华表。万历十年灾,寻重建。康熙二十年重修。自后相继修葺。庙之东偏,石刻历代有功名宦诸神碑,曰:唐光禄大夫樊公之神、宋少师忠惠蔡公之神、知武冈军杨公之神……明大夫汤公之神。案庙创于晋,省垣坛庙,此为最古。冶山者,以本冶城旧地,且近欧冶池而得名也。今则皆称城隍山矣。”文中记述了城隍庙历代建筑规模与变迁情况,并列举了历代在守福州城、建设福州城方面功德成神的历史人物。

  明清时期福州的城隍神信仰非常兴盛,整座冶山几乎都是城隍庙及其相关附属宫观,由此得名为“城隍山”。鼎盛之期,在数里之外都能看见城隍街的灯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州城隍庙被赐封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依朱元璋诏令,改称福州府城隍之神。雍正年间改府城隍为都城隍,神牌题匾福建都城隍。

  福建都城隍庙与台湾城隍庙之间的关系,要从台湾隶属于福建管辖开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进驻台湾,郑氏降。次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当时为福建的十二府州之一。在福建都城隍庙大殿的右侧墙壁上,留有临摹的清道光文物古迹绘画,绘画上就画有“十二府州”城隍的形象,其中之一就是统理台湾府的城隍神。当时由清政府指派的官员到台湾就任,都要先去福建都城隍庙拜谒祭祀。

  从福建都城隍管理十二府州城隍来看,福建都城隍不仅在城隍神灵体系中具有较高的级别,而且有行政区划上的意义。神灵体系的谱系构建无外乎是当时权力体系划分的一种映现。据《福州市宗教志》载,台湾各地的大小城隍庙,皆奉福建都城隍庙为祖庙。近年来,台湾各地的城隍庙专程组织来此进行寻根认祖、拜谒祖庙的活动。根植于民间并被两岸民众认同的城隍神信仰文化,以其明晰的传承性,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地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民族报》(2023年1月31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