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多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 任飞帆 发布日期:2022-12-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图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梯田风光。廖志远摄(影像中国)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5.8%。互联网时代围绕年轻人的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而中老年群体的互联网需求还有待被进一步“看见”和满足。

  近几年,一方面很多应用软件完成了“适老化”改造,降低使用门槛,解决老年人看不懂、学不会、用不好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从中老年群体的具体需求切入,设计符合中老年审美特点和操作习惯的定制化产品,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人们创作展示美文佳句、摄影作品的社交软件“美篇”,在短短几年内聚拢了2亿用户,其中有一半用户年龄超过45岁。另外,电视文艺也不断深入挖掘中老年人喜欢的内容题材,推出一批优质作品:展现老年人退休生活的轻喜剧《大妈的世界》、面向老年群体的合唱综艺《乐龄唱响·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等,都反映了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赢得观众共鸣。

  要满足不同人群的细分需求,差异化、分众化的文艺创作生产和文化供给势在必行。近年来,少儿文艺更注重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进行精准化创作。比如当下的少儿戏剧、少儿音乐会、少儿影视剧创作就越来越注重年龄细分,在阅读方面也推出《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倡议书》《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等。网络视听创作更是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画像,向垂直领域深耕。网络剧中军旅、商场、体育竞技等题材类型逐渐增多,网络综艺里的美食、科技等题材也以精准定位吸引更多观众。

  在文化需求个性化的今天,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分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了解人们对文艺的共性需求,也要探究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既要有反映时代发展的主题性大作品,也要有展现身边幸福生活、情感真挚细腻的“小而美”创作。只有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手法上百花齐放、各展所长,人们才能各取所好、尽得所需。

  锻造文艺精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盈起来

  票房近百亿,累计观影超2亿人次,由《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组成的系列电影刷新中国电影多项纪录。成功的背后是所有演职人员的勠力同心和每个创作环节的精益求精:集结了七八千人的演员队伍,整合86家国内外后期特效制作公司,影片字幕滚动人名超过1.2万个……广受好评的文艺佳作,必定是创作者以笃定之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结果。对待文艺创作,只有刻苦钻研、千锤百炼,使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呈现到内涵都力臻完美,才能经得起人民和时间的检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品位有了更高要求。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总计超过30亿人次,《万里归途》《功勋》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记住乡愁》《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电视节目成为品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敦煌女儿》等叫好又叫座……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激发观众广泛情感共鸣。实践证明,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精品力作不仅能赢得口碑,也能赢得市场。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将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才能真正发挥文艺反哺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呼唤着文艺内容和文艺样式与时俱进地创新创造。希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盈起来、丰富起来。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