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TalkShow|元谋人上门齿化石:中华大地拥有超百万年的人类生命史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郑茜 周玉州 发布日期:2022-12-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文物TalkShow|开栏的话
  以物观史,开辟了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一个真切角度。“道中华”即日起推出“文物TalkShow”栏目,从浩如烟海的中国百年考古成果中,依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内在逻辑,遴选出一百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构筑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期冀唤醒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与事件,揭示出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精神标识的基因密码,有力地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共同”的重要论述。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历史,那会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也曾这样总结中华历史:“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事实上,这就是中华民族及其先民在这颗星球上书写的一份履历。显然,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履历——就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而言,在这个地球上,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向今天的人类社会,交出这样一份履历。

  那么,就让我们从超过百万年的人类生命根系,来追溯中华民族的起源。为什么说中华大地有超百万年的人类生命史?

  文物名称: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年  代:距今约170万年

  体  量:长2.1厘米,宽1.14厘米;长2厘米,宽1.13厘米

  出土地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上那蚌村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元谋人”蓦然现世

  1965年,钱方、浦余庆等学者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上那蚌村开展地质考察工作。在一位放牛老人的指引下,他们来到村西约1公里的山沟里,在一个土包下发现了云南马的化石,同时还有两颗人类的门齿化石。考察队将这批化石标本带回北京,两颗人类门齿化石引起各位学者的重视。1976年春,经过多家科研单位的多次测定,测出这两枚牙齿化石的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170±10万年。

  这一结果震惊中外。

  因为门齿的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化石主人被命名为“元谋人”。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古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什么是铲形门齿?

  事实上,两颗门齿让人震惊的不仅仅在于其年代,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形态:铲型特征。

  这是两颗人类上门齿化石,呈浅灰白色,石化程度很高,属于同一个成年个体。两枚牙齿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齿冠舌面有一个凹面,两边缘翻卷成棱,如同铲子形状,是典型的铲型门齿。

  铲形门齿。比起170万年的古老程度,两颗门齿的铲型特征才是更让人震惊的发现。这是因为——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铲形门齿。比如,在中国汉族人口中,有铲形门齿的,男性占89.6%,女性占95.2%;在蒙古族人口中,有铲形门齿者,男女均占91.5%;在东亚化石人群和现代人群中,铲形门齿均具有较高的出现率。相反,在世界其他人种中,具有铲型门齿特征者,或者完全没有,或者最高不超过5%,只有在黑人中,男性占9.0%,女性占7.8%。

  这是否表明,元谋人与现代蒙古人种之间有着某种源流关系?

 

铲形门齿的延续性表明了什么?

  迄今为止,在中华大地上陆续发掘出了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骨骼遗存,如陕西的蓝田人、湖北的郧县人、北京房山的北京人、安徽的和县人、辽宁的金牛山人,再如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内蒙河套人、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安图人、广西柳江人、贵州兴义人、福建东山人、台湾左镇人等,此外,山东、河南、西藏、新疆等地区也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其活动遗迹。从人类发展阶段来看,这些古人类遗址涵盖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等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从地域范围来看,它们基本涵盖了中华大地的各个区域。而在上述所有遗址中,凡发现了上门齿的,其铲型特质均十分明显。

元谋古猿化石地点出土的古猿下颌骨化石。(人民网发 元谋县委宣传部供图)

  美国人类学家海德路加(Ales.Hrdlicka)因此指出:铲形门齿是蒙古人种的特质。

  蒙古人种是对亚洲人种的泛称,其主要特征有黄色皮肤、较低的鼻梁、较高的颧骨、铲型门齿、发达的上眼睑褶等。随着中国古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除铲形门齿成为中国古人类体质的重要特征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体质特征也被发现在现代蒙古人种之上得到延续。

  这又表明,远古先民不仅与现代蒙古人种之间有着某种源流关系,而且呈现出了连续发展的特征。古人类学家由此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论。

 

中华古人类的基因交流

  当然,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周边人群产生一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中也发现了一些具有其他人种体质特征的遗存,如南京汤山人的鼻梁高耸,具有欧洲人的体质特征。因此,中国古人类在连续进化的过程中也与其他人种进行了基因交流,这也是现在各人种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的原因。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物种的不同群体在相互隔离百万年以上,便会演变成两个物种,形成生殖隔离。

    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北京猿人头骨复原铜像。(周玉州 摄 翻拍自《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考古发现客观揭示了这一结果: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本土性特征,是在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经过百万年的连续发展、进化形成的群体,其发展过程表现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以本土连续进化为主,附带以与周边古人类基因交流的镶嵌进化为辅的综合进化模式。

  我们因此可以相信,中华大地是蒙古人种的故乡;中华民族的祖先应是来自于远古洪荒就繁衍生息于这片大地之上,并且继续在这里创造着历史与文化的人们;中华民族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吸收着外来的文化与族群成分,并使自身变得更加强大。

 

元谋人门齿为何如此巨大?

  当然,面对这两颗元谋人上门齿——其中一颗长2.1厘米,宽1.14厘米,很多人都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它们的尺寸比现代人的牙齿要大得多?是巨人的牙齿吗?古人类的体型都比较高大吗?

元谋人遗址。(人民网发 元谋县委宣传部供图)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古人类牙齿的大小跟身高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其功能进化有关。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标本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阶段,人类牙齿的缩小程度不大,但从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阶段,则呈现快速缩小的状态,并已十分接近现代人的平均尺寸。这表明牙齿大小的变化主要与人类生存环境有关。

  科学家认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时期,随着人类对火的应用及掌控不断加强,食物结构及食物制作技术得到很大改变和提升,直接影响了人类牙齿的功能,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其由大变小的演化。

  (文章编自:四川民族出版社《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

  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近年来主持“‘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民族文物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等课题,提出“中国博物馆人类学”学科建设构想并构建研究平台,引进并主编“博物馆人类学经典译丛”;始创“中国民族志电影双年展”与“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系列工程;牵头策划组织《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传统@现代》等精品展览;出版《中国民族与宗教》《边缘叙事》等专著。

  周玉州,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2018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具有美术史学和民族史学等多学科交叉学术背景,目前主要从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及相关展陈研究工作。

 


  监制|顾群 杨新华

  统筹|刘佳 胡俊

  采写|郑茜 周玉州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