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织锦: 赓续传统技艺 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叶黑龙 发布日期:2022-11-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佤族妇女在参加西盟县组织的织绵比赛。 西盟县文化馆供图

  2021年底,家住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厂镇代格拉村的娜排,风尘仆仆地赶到昆明看望刚刚出生的孙女。小孙女被妈妈裹在一块红、绿、白相间的手工织锦中,一副乖巧的模样。这块织锦,娜排再熟悉不过,这是女儿十四五岁时她亲手织的。代格拉村的佤族群众有个习俗,儿女青少年时期,母亲会为他们准备第一条手工织制的线被,寓意无病无灾、健康平安。这些线被因为大小适中、颜色明亮,常常又会被儿女们用来背自己的娃娃。十多年过去了,这块织锦仍然丝线结实、针脚紧致,只是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佤族织锦技艺古老,纹饰古朴,色彩绚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体现了阿佤人民诗意浪漫的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经过不断传承创新,佤族织锦及其文创产品已成为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佤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踞织:古老的纺织技艺

  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其中尤以沧源、西盟两县居多。佤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主要采用的是踞织法。织锦时,织者席地而坐,将缠有经线的卷布轴一端挂在柱子上,另一端系于织者的腰部,使用木棍挑起或按压经纱,露出织孔使梭引纬穿过,然后拉直,用穿过经线的梳板将纬线打紧,按规律循环往复。踞织法没有固定的机架,只有几件竹木制作的工具,包括卷布轴、卷经杆、分综棍、梳经棍、梭子等。织布时通过织者的身体和柱子绷紧经线,织者一旦把腰带系于腰上,就得手到、眼到、心到,手要不停地提经、穿纬、压实,循环往复;眼要仔细观察织面,检查有没有跳跃、遗漏的经线,沿边是否齐平;还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刻注意换线、换色、提花。佤锦的好坏在于织者按拉经纬线的力道把握,力道均匀,织出来的布料紧实、美观;反之则布料缝隙大、不耐用。

  佤锦讲究色彩的运用,不同织品具有不同的基本色调。衣裙以黑、红为主,黑色沉稳耐脏,红色是尊贵热情的标识,过去只有头人、勇士才佩戴红色包头,现在对红色的普遍采用则是阿佤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包袋以白色为主,又以红、黄、蓝、绿等颜色点缀。佤锦在配色方面自成一体,颜色协调,层次分明。

  佤锦的纹样展现了阿佤人世代居住的山河图景和代代相传的古老神话。三角纹、菱形纹、十字纹等几何纹样,呈现的是阿佤山上延绵不断的山峦,织物上的细条纹装饰则像山间的小路,不过分显眼,却是点睛之笔。佤族没有传统文字,据口耳相传的创世神话“司岗里”讲述,是小麻雀啄开了洞口,佤、汉、傣、拉祜等民族才得以从洞穴里走出来;洪水滔天时,是水牛把人类驮到了山顶。由此,人们用雀眼花、水牛头等纹样,将人类起源的历史编织到服饰、器物上。随着沧源崖画的开发与研究,崖画上的人物形象、动物图示,也成为佤锦上独特的装饰符号。

  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构成佤锦的独特风格,展现的是阿佤人的古往今来,是祖先遗存的文化烙印,是源远流长的古老歌谣。

  嵌入生活:为活态传承提供丰沃土壤

  佤族织锦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织锦的织布原料主要是棉和麻。据《佤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佤族有着种植棉花的传统。此外,山上繁茂的野生葛麻、火麻、木棉花,也是加工织布的重要原料。现在人们主要从市场上购置各种颜色、材质的丝线,省去了采棉(麻)纺线的步骤,织布更加快捷便利。在功能上,昔日佤族传统的纺织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对日常保暖蔽体的衣被、生产生活用的包袋的需要,这是一代代佤族妇女进行纺织的内生动力。随着纺织原料的日益丰富,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进工艺,织品质量越来越好,功能也从实用性为主逐渐向装饰性转变,沙发垫、茶席、围巾、披巾等新的织锦产品应运而生。

  “女织布、男编器”是佤族男女在手工艺上的传统分工,织布是佤族女性的必修课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采麻、刮青、绩纱、捻线、纺线、整经、织布、剪裁、拼缝等,这些工序在佤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出门劳作时,妇女们腋下都夹着正在接捻的线,一根接一根,来回的路上用纺锤纺,回家再绕成线团。晚上休闲、串门的时候,妇女们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天,一边赶手工,直到手头的线捻完了才散去。织锦的时间则大致集中在每年秋收后到来年春耕以前的农闲时节,布经线的时候,常常有三五个妇女围观,大家相互切磋手艺、交流帮忙。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佤族妇女辛勤纺织,将织锦工艺代代相传。

  在佤族人家中,手工织品及纺织器具作为礼物广泛应用于各种礼俗。女性将亲手纺织的线被、挎包送给长辈、兄弟或儿女,是其表达情感和心意的一种方式;而为年轻女孩尤其是出嫁女孩制作一根漂亮的梭子、一副扎实的打纬木刀、一套光滑耐用的绞纱棒,则是男性亲属对其的美好祝愿。

  生产性发展:赓续传承的新路径

  西盟县是佤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也是佤锦的主要传承地。近几年,西盟县政府通过建立非遗工坊、扶持非遗传承人等措施,以保护促进生产,以生产带动保护,使佤锦产品向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成为当地旅游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

  目前,西盟县共有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41人,娜汉是云南省级佤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织布、挑花技艺娴熟。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她招收徒弟,培养传承人。李宪兰就是娜汉的一名弟子,也是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就业工坊的负责人。工坊带领村民设计生产销售佤族织锦产品,品类包括服装、披肩、围巾、茶席、手包、香包、挂件等。在西盟县政府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佤锦从自给自足逐渐走向市场。

  为了更好地传承织锦技艺,李宪兰邀请各村寨的织锦能手来工坊交流授课,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织锦培训,还自己前往上海、杭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学习刺绣、印染等工艺,用新的技艺呈现传统文化元素。李宪兰在织锦配色方面也进行了改良,如其标志性产品“吉祥如意带”,一改“黑底红饰”的传统风格,将更显眼的红色作为底色,饰以传统的雀眼花、牛头纹;而纯手工围巾也在过去简单的纯色中配入白线,使其变成更具时尚感的麻色。特别是参加“南博会”“旅交会”等展销活动后,李宪兰又将佤锦带向更大的市场,产品不断销往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佤族织锦是展示佤族非遗的重要窗口,也是佤族求新、求变、求发展的重要体现。如今,佤族织锦的款型不断优化,工艺日益精进,文化元素更加丰富,以创新赓续传统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