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古民居。
一条小溪并街流淌。
1 古 道
面朝大片辽阔的田野,蓝天白云下,深坡村为我们画卷般呈现石山沃土、白鹭池塘、古树野花、禾苗稻浪,以及逡巡于这些事物之间的溪流与清风。
一条路,仿如珠链把这些景致串连起来,这就是潇贺古道,一条来自秦时的路,披戴两千年星月,从湖南潇水上岸,在道县改行陆路,至广西境内贯穿富川全境,富江转入水路到达贺水,进入珠江。
在富川段,潇贺古道从与湘南接壤的麦岭府开始,一直往南,穿越高山原野、田园河流,蜿蜒南下。古道到达之处,有人留下安营扎寨,成为最先的始祖,村落相继建起,深坡就是其中较早的一个。在八百年的繁衍中,村子青石板的主村道枝伸出三街六巷,渐渐拓展出纵横交错、造型有序的村落格局。有民间诗句如此描绘:“依山傍水造家园,开山取石铺材间。黛瓦连波接天地,马头高墙势威严。”这些诗句既折射出深坡历代先贤建村立寨的英明睿智,又体现出深坡村民与能工巧匠的艺术素养。深坡村拥山而立,倚水而居,相当注重地理与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相融。走在深坡村,每幢房屋都是一座精美的艺术品,每幢建筑都折射出古老而沧桑的历史痕迹。
从村外绕村而行的古道,在岁月的侵蚀下慢慢消隐,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设想当年,浩荡的商队、嘶鸣的马匹、辚辚的车辆自北蜿蜒而来,向南曲折而去,将来自中原的商货沿古道向海上丝路输送,那场景是何等的壮观与繁盛。我们怎能忘记,古道牵引南岭历史一步步向前,实现一次次的跨跃。凭着史料与残存的痕迹,有人将它从田野的泥泞中寻出、修整恢复,犹如在一块陈旧的纸板上,用笔将它轻轻地拓了出来。
于是整个深坡村因了这条路更活了。田野辽阔,油菜花金灿灿地开遍平畴旷野。水沿着这条路流淌得更欢了,奉水打茶的人在河边建起水岸家园,做起了民宿与美食。现在,除了能品嚼村中精致的明清建筑文化,还能尽情欣赏村外的田园风光,更能到村外的古道上寻幽访古,发思古之幽情。深坡村外这条新拓的路,拓宽了深坡村文化的纵深度。
悠闲地走在小路上,诗意扑面而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在此时得到了贴切的呼应。此时在追赶黄蝶的不只是小孩子了,游客们都来回地徜徉在小路上,穿梭于田园间,尽情地挥霍着惬意时光。
古道在蔓延,思绪也随之蔓延。潇贺古道是一个陆路系统,它在富川境内,并不止一条。在潇贺古道途经的另一个乡镇,也有人在为古道文化努力地付出着,与深坡一起,倾力打造着一方古老的地域文化。他们将自已锤炼成事业道路上的一块砖石,专心匍匐于此,为文化的断层架桥铺路,为后人留下一座座日渐丰满的文化驿站。这些年,他们用踏实的足迹告诉我:脚尖所向皆是路,只要你勇敢地往前走,路总会出现在你的脚下。古道亦是,今道亦是,未来的道路依然是。
阳光下,村民们在田里忙碌。溪水流向远方,村庄弥漫灵动的气韵,起飞的白鹭在抛出暗示:光阴转瞬即逝,要在时光的路上留驻一些永恒,而不是做匆匆的过客。
2 古 树
古道伴着溪流往前走,小溪两岸古木参天,清风习习,为我们铺就了茂密的绿荫和清凉。
清澈的溪水、弯弯的小路、浓密的绿荫、参差的野花,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组合更具田园诗意?溪水从脚边潺潺流过,古木垂吊的树叶在头顶轻轻拂动,散发出淡淡的叶香。许多年前,先人在溪边建起村庄,也不忘在溪边播下树种,以树的守护,涵养一方水土,庇护一方民众,用先见实践着那句俗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我最是喜欢那些古老的枫杨,它们树冠如伞、枝繁叶茂,庇护着在树下歇息或过往的行人。夏天的时候,枫杨树上会结出一串串腊黄色的小花,铃铛似的挂满树枝,显得格外风情雅致。浓荫稠密的树沿着河水连缀成两排,点缀在田畴阡陌之间,它们就是一个根深蒂固而又枝繁叶茂的家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生枝发芽,欣欣向荣。
庄重肃穆的蒋氏宗祠伫立村前,恢宏的灰墙黛瓦、朱门深宅映入眼帘,两尊黑褐色的石鼓在阳光的抚慰下发出温润的光。
蒋氏宗祠是深坡村人举行宗族重大活动的场所,村民们常在此祭祀祖先、歌功颂德、激励后人。“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副对联出自清朝学者《四库全书》主撰纪晓岚的诗句,折射深坡重桑麻、兴科举之风,是深坡人的族训,也是深坡人世代崇尚的精气神。深坡这个古老的村落,除了穿戴着八百年古老的建筑外衣,内里更是充盈着儒家质朴的处世观。
村中至今传颂着清代贡生蒋登云(字恕公)筹建恕公书屋,免费为十里八寨的孩子们传道授业的佳话。恕公一生勤勉,尊崇百善孝为先的为德之本,他认为,一等人,必定是忠于国家,又敬孝于家族的,这是为人的首要品德。在此之前,要先做好一个农民的本分,耕好田种好地,然后读些书,这样才有机会改变命运,成为有仕途名望之人。“恕堂书屋”是恕公独资兴建,书屋建成后,村中不管男女、不分贫富,适龄子弟均可入学就读,而且还延请外地贡生、举人任教,培养了不少优秀学子及第入仕。深坡历史上共建有六座书屋,除了恕堂书屋之外,现存只有汲古书屋仍保存着,这座书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深坡进士蒋山父带领族人募资修建的。汲古书屋是乡贤雅士聚茶会的地方,每逢节假秋休之时,或逢秋闱大试前期,村里的学士才子聚会于此,谈古论道,汲古纳新。
深坡的倡学之风由此盛行不衰并得以传承至今。现在,每逢恕堂先生诞辰,村人凡有高小以上文化的村民都会聚集于此,纪念恕堂先生捐资助学之功绩。民国时期,村中还办过女子学校,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马列主义思想,为古老的深坡村迎来新思潮,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由于深坡村崇孝道,重教育,历史上曾先后出过6名进士、9名举人、13名贡生、8名监生、3名儒士……可谓人才辈出累世不绝。从现存的三镶街、门牌及建筑规模中可以看出,深坡村历代读书致仕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比比皆是。蒋氏先辈的倡学者,在深坡村撒下的忠诚孝道和勤学耕读的种子,长成一棵根系深远的大树,惠及了一代又一代的深坡人。
清风徐来,枫杨沙沙作响,这声音仿佛恕堂书屋的朗朗读书声回荡在村庄上空,缱绻于青砖黛瓦之间。那些伴着村庄一同长大的古木,它们一定倾听过深坡学子朗朗的吟颂。它们或者高大粗壮如直柱,或者弯曲坚实如虬龙,都努力地在溪水边拔节生长、守望千年,于无声中,又凝成体内一道深深的年轮。
3 流 水
万物萌发,水用延绵不绝的流淌传递着它的慈悲。
在古老的深坡村,一条潺潺的小溪,从几里外的深潭里汩汩冒出,灵动地润泽着这一方水土。深坡村的始祖蒋士弘当年正是看上了此处青山一矗、水流一脉,便觉得是揽风聚水的宝地,于是毅然从湖南江华移居到此立足,建立了深坡村。水,必定是历朝先祖们安营扎寨的首要条件。临水而居,水生万物,以此生生不息地繁衍家族。
于是深坡人索性牵水入怀,顺着流水铺就了八百米长的青石板三镶街,让水与街并行依偎流淌。深坡村主村道以三镶石板街为主。据文物专家考证,三镶街的建造在古代有严格的规制,只有官阶达到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铺设。石板三镶街有大型门楼两座、中型门楼两座、小型门楼七座,以前各大小门楼均挂有进士、文魁、经魁、举人、贡生、大夫第等烫金牌匾数十块。大大小小的门楼、古民居排列成了狭长的主街,像一棵树的主干弯曲向前。主街道两旁延伸出数条狭长的深巷,如主干上旁逸斜出的枝干,枝繁叶茂。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成为村子生生不息的动脉,滋润和带动着村庄的脉搏。
每天,深坡村人一开门,就能在门前的小溪中洗菜、浣衣。谁家说,没有青菜做饭了,一会儿上家的白菜就会顺着流水,淌到下家来。谁家的衣服不小心淌了下来,懂事的孩子捞起,就拎着衣服逆着水流往上走,一家一家地找失主。生活在深坡村的人,就连说话的声音都是顺着流水淌下来的,带着叮咚的质地敲打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清新悦耳。夏天的傍晚,村里的孩子们跑到村前宽阔一些的河段里游玩,在粗如巨蟒的树根下打水仗、扎猛子、尖叫嬉戏,尽情玩乐。时光就像行走在老人身后的牛,轻轻缓缓又慢慢腾腾。
村中有一处门楼,顶部为西式建筑风格,上面写着“孚在道”三个字,此语出自《周易·随》:“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指诚信;道,为正道。另有《象》文中说:“有孚在道,乃明其功也。”此匾题句的意思是:守信在于正道,若要使人信服,须以诚信的人格力量去感召人才能达到。言外之意,经商或立业,唯有行正义或者秉持诚信的高尚品格,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此间流露的谆谆教义,令人深思与折服。源自中原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风俗文化在深坡汇集交融,再经深坡先民日积月累、年深日久地垦殖开发与传承创新,至明末清初展现出臻美完善、精致脱俗的清新格局,“耕以超科,织以锦绣,居以园林,囿以连巷;文以华族,仰以精神,诗书继世,耕读兼并”的深坡历史人文景象,让深坡在众多的古村落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深坡村的人文历史,是一股涌动不息的清泉,它正努力地让自己的品德之馨与翰墨之香泽被后世,永续流传。
(罗晓玲\文 童坚\图)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