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坐标中观察文艺工作
来源:中国文化报 鲁太光 发布日期:2022-10-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外延、目标等进行了科学界定和全面部署,这表明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阶段艰苦卓绝的不懈求索,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方位努力和艰辛理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已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将为我国发展提供丰富智慧、强大动力。文艺是国民精神前行的灯火,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必要手段,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坐标中观察、思考文艺工作。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坐标中观察、思考文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基本特征。这提醒我们,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发展,既要巩固既有文艺成果,立足“高原”,攀登“高峰”,创作越来越多的优秀文艺作品,树中国形象,展中国风貌,扬中国精神,而且还要直面现实,找不足,补短板,解决文艺领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美好思想、情感、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这还能改良文艺土壤,为培养文艺人才奠定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推动文艺创作立足“高原”,攀登“高峰”。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以为,当前文艺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意城乡文艺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大农村文艺发展力度。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绝对等量齐观,但整体看,在文艺创作方面,特别是在优秀文艺产品供给方面,农村落后于城市。毫无疑问,这不利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利于人民文艺普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乡村振兴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研判自然也符合文艺工作实际,所以,文艺惠农也应优先推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物质生产,特别是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当前推进农村文艺工作发展,惠及亿万农民,具有得天独厚的“硬件”基础,即只需要创作出符合农村需求、适合农民需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硬件”就可以顺利将其输送到农民那里,较好地解决传播、接受问题。这提醒我们,解决城乡文艺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在“软件”,在作家、艺术家的意识与行动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个方面,不少作家、艺术家存在错误认识,以为艺术与乡村间的关系是单向度的,只是乡村需要文艺,农民需要文艺,而忘记了乡村是文艺的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是作家、艺术家拓展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基地,离开了乡村,离开了乡村的山水、风物、人情滋养,许多优秀文艺作品无由创生。而且,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战略实施,乡村实际上成了中国最活跃、最有戏剧性的领域之一,也就是说,乡村中有丰富的中国故事、多样的中国形象、丰沛的中国情感,只要深入乡村,潜心捕捉,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

  与此相类,我们还要注意阶层间文艺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关注普通劳动者的文艺生活、文艺需要。但笔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作品题材相对狭窄,关注对象相对单一,广大普通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被文艺所忽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而且,更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阐明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即“一个个”普通劳动者是人民的主体,我们的文艺关注他们的生活、情感,关心他们的爱恨、梦想,关心他们内心的冲突、忧伤,是题中应有之义。遗憾的是,我们一些文艺工作者沉浸于杯水风波,忘记了此要义。

  而且,正如有时往往是一滴水,而不是一大盆水乃至汪洋之水,最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样,这些普通劳动者的脉动最能体现民族的心律,他们的梦想最能体现中国梦的质地、光泽、成色,因而,对他们的书写最具代表性,最能引发共情、共鸣,最易获得艺术认可。我常常想起新工人诗人邬霞的诗歌《吊带裙》。这首诗歌不仅写了新工人工作的辛苦,而且写了她们心灵的美丽、心胸的博大——明明自己集聚所有体力、精力、温度才制作了一件美丽的吊带裙,在流通中被一位“陌生的姑娘”带走,可创造了美而又与美分离的劳动者不仅没有愤怒,反而送上了真挚的祝福:陌生的姑娘,我爱你!在这朴实的劳动者面前,我们感到惭愧,进而意识到,这个所谓的“陌生的姑娘”其实就是诗人自己(一位普普通通的制衣女工)的“中国梦”——她也想有朝一日拥有一件美丽的吊带裙,拥有幸福的生活、美丽的爱情。明乎此,我们就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之一:努力工作,助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进而言之,我们还应该关注、书写我们这个民族、国家的“脊梁”式人物。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沧桑而一路走来,就是因为这个民族、国家从来不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彩。“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除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还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现代化的精神根基。为此,应格外关注中华民族的“脊梁”,客观看,一个时期以来,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我们的文艺相对忽略了这个问题,中国的“脊梁”一度被冷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摆脱这一认识误区,擦亮眼睛,净化心灵,发现、塑造新时代的中国“脊梁”。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