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书封
报告文学写作的故事性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及现场感。对英模人物的书写,以非虚构的形式来展开,能够强调叙事的客观性,且还能有针对性的行文。由此,作品所承载的人物成长、事件展示、社会信息及历史背景,从文本中得到还原和纪实,读者自然地被书写对象的事迹感动,并从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整体详实客观,全书以线性发展的方式进行叙述,准确地说,本书较符合传记文学特征,具有真实性、艺术性、概括性、通俗性,完全可视为“张桂梅传”。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和身处一线的华坪县融媒体记者王秀丽,采用了非虚构惯性的“元叙事”策略,置身于叙事现场,共同描述了对张桂梅的人物思考和个性发现,彰显了作家对英模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对主述人物个体经历的忠实还原。
对于“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这样一位感动中国的时代英模人物,作家的描写是全景式的。打开《张桂梅》一书,读者读到的是以第二人称语气讲述的“童年的童话”“窈窕少女”“花样年华”“师路风雨”……到“路漫漫兮”“桃李不言”。作家重返现场,再现了张桂梅出生以来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结构及成长过程。通过资料的回溯,作家进入了人物成长和各事件林林总总的相关互动,叙事主体的真实感受得到呈现。全书的第二人称,沿着人物的出生地进行场景复生,起点是“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上学时“国家改革学制”,实行“七年一贯制”,别故乡“火车摇颤着,从中国的东北角,向着遥远的西南边疆奔去”,做妈妈“在华坪县儿童福利院……一夜之间成了54个孩子的妈妈”,人生追求“你的人生只要三件东西——信仰、大爱、生命的尊严”等,在叙事主体所处的故乡和异乡,作家将实景的还原达到了最大程度,文本传达的真实性,让读者体会了文本叙事的情理性和生动感。
对人物传记的写作,从古至今,一直是文学的一个在场主题。由司马迁《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至现当代各类人物的自传或他传,这种文体共同强调的就是真实性,而真实性的最根本处即为还原。《张桂梅》一书中,有主要人物个体成长和品质生成等过程的情景再现,有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及对异乡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有人物各阶段的心理变化。读者在文字间,看到的是这个传奇的背后,隐藏着的心灵坚守和执着奉献,这种高于现场重建的写作,用报道式的实况录入,详实突显了人物与事件过程的还原。在一系列的描写后,作家没有人为加入个人见解或分析,使用策略性手段,将主述人物在报告文学中的新闻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完整诠释,始终忠于人物和事件。《张桂梅》一书真实面对读者,使读者对英模事迹的理解更加饱满和鲜活。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形象代表。本书对基层党建、基层党员群体,也进行了有力的体现。
《张桂梅》一书对人物赋予了高度纪实。本书人物与事件的时间线描述长达65年,时空跨度大,作家在书写中对人物与历史环境的交融进行了细致梳理。细节描写深浅交替、详略适中,分寸把握极好。对人物所属环境的政治、文化、地理属性、民俗等,全书的述说词符合时代感,如:“三线建设”“你承担了文化教员的工作,从教汉语拼音开始,成为一名准教师”“贫困是大山孩子的胎记”“从你办学伊始,华坪县为你划拨土地,募集资金,各行各业为你捐款”等等,具体而精准的撰写,让史实得以重新归并,真实传递了主述人物所经历的地点和与之相关的变化、人事交集,突出了人物从一个平凡的支边青年,成长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现实。
对于英模人物的认识,大众的了解不可能相同,作家对所掌握的素材选取成为纪实的重点。报告文学强调的客观性、针对性使本书所选择的事实元素,在为读者提供的文化语境中,内化于语气、神态、场景的叙事。《张桂梅》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情,除了第二人称的讲述让人亲近,她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色彩缤纷的大西南,近半个世纪对边地的奉献,更让人感动。再者,作家不断走近人物的往昔中,从家、家人、邻居、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学生、各级官员;从人物所遇见的生存环境、庄稼、溪流、树木、牲畜、风土、人情等等,把事件里蕴含着人的精神和情感镶嵌到文本间,从而以无可辩驳的真实性,把人物多舛而曲折的人生经历,及其内心深处的起伏进行了纪实。文本中的元叙事,使读者可以明确作家的写作目的。“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你的父母都没有读过书”“你小小的心灵萌生出思考:人是不能独自生存的,离不开相依相助”“四个县,数百个村,都留下了你的足迹……你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共产党人”“你荣耀无数,却平凡依旧,怀一颗平凡的心,做一个平常的人”等,这类遍布全书的叙述,不是作家的语言修饰或文字的技术处理,而是文本对主述人物全身心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的纪实。这种质朴的真实表达,以及其间的生命感悟,有别于一众只罗列素材的客观认证表述。本书对许多贫富不等的情况在民间的情感外现、个体价值取向、言行举止、精神追求等的影响,以及基层各种社会现实状态,对当前教育的立场及态度等,有令人深思和探寻的意识倾向,还同时指出了未来教育需要关注的点与面。《张桂梅》不只是对人物和事件浅表的描述,而是把模范人物本身的个体“人”,做了最真实的纪实,祛除了常态化的脸谱式歌颂,并达及人物的灵魂深处及事件的核心,即:信仰、大爱、生命的尊严。
当代批判理论强调审美介入现实的实践品格,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也强调了总体性,即一种社会关系的总体。通读《张桂梅》全书,读者轻易就能感知到主述人物具有的总体性及精神共时体的特征。在大量原始资料和场景描写中,主述人物个性分明,她用毕生的善念,对抗或化解现实境遇中的焦虑和困惑。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需要作品重视细节上的处理,以日常的经验和常识,对某些记忆和现场进行文本重建。本书所描写的许多关心、照顾学生或同事的细节,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那么多年下来,必成为了不起的事,这些细节描述体现了现场感,也确保作家的主观思考能够随现场而产生。当然,无论是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还是行文过程中非虚构描写的“元叙事”策略,从文本的出发点来说,都是为了突出叙事主体与事件在讲述中的真实感,并尽可能地让文本所述完成还原和纪实,通过大环境下的共情,达到宣传主述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品德。
《张桂梅》一书,从主题选择到整体呈现,都以真实和生动来舒放,展现了作家的文学主张及创作态度和持守的文学责任。作品语言细腻,文字从容,语调准确、平和,娓娓道来,似乎清淡无波却又数尽艰辛,可以中肯地说,这是一部鼓舞人心、弘扬正气且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是一部气韵独特的优质报告文学。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