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经过长时间积累,各地域、各民族形成了众多具有特色的传统工艺,也可以通俗地称之为老手艺。木雕、刺绣、剪纸、丝绸等,多数老手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科技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老手艺的历史价值不可替代。老手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寒一暑,而是铢积寸累、日久年深,甚至是几世几代的积淀。因此,老手艺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通过老手艺这扇“窗口”,后人可以直观、有效地了解历史,了解区域风土人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如,唐山皮影戏是唐山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唐山皮影戏保存下来的剧本有500多部,代表剧目有《五锋会》《薛刚反唐》《三请樊梨花》《马潜龙走国》等,它们都是深层剖析唐山地区社会民俗民风、文化心理等的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老手艺的实用价值不可低估。老手艺的产生,初衷往往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需要和生活需求。以流传至今的宋锦为例,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它的实用性非常强,质地柔软、坚固耐磨,可以反复洗涤,且适用面非常广泛,可应用于书画装裱、箱包、服装、家纺等诸多领域。又如,老手艺中的打铁,依靠铁匠炉、风匣、手锤、砧子、磨石等工具,制造出铁锅、铁勺、镰刀、锄头等铁器。各类铁器和铁制工艺品在今天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广泛应用,打铁这门老手艺理所当然有存在的价值。
老手艺的审美价值不可复制。许多老手艺制作的产品,不仅实用,而且中看。在色彩上,它们或五颜六色,或纯粹单一,表现了鲜明、艳丽、圆满等特点;在外形上,它们或精心设计,或巧妙组合,表达了坚定、率真、笃厚等情感;在材料上,它们或取于自然,或精于合成,呈现了和平、圆满、喜庆等寓意。如,老手艺中的葫芦制作,成百上千种葫芦制品,有的如同陶罐,有的如同青花瓷瓶。有的造型寓意“富有”,有的造型寓意“和平”等,品相生动、令人称奇,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老手艺的科技价值不可小视。老手艺绝不是“小儿科”。许多老手艺虽然出自“手工”,却并不等同于简单、初级。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方法,不仅折射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给予现代社会以科学的启示与借鉴。如,傣族手工造纸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树皮,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工艺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等流程和工序。其中,用碱时,傣族人采用的是栎柴火灰,而不是生石灰。因为火灰呈碱性,且是上好的钾肥。所以,傣族手工造纸对环境的污染几乎为零,十分环保。
转变——老手艺呈现新花样
“老”,不等于落伍,更不等于过时。通过转变,老手艺完全可以进入新时代。这种转变可以从“外”,可以至“内”,也可以由“表”及“里”。有时,只是稍微地转变,就能推陈出新,让人耳目一新。
老手艺可以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出新。如,山东临沂的柳编,需要的只是当地的杞柳、棉花,可谓“就地取材、量材为用”。这样的老手艺与环保结合,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柳编的笔筒、纸巾盒、储物柜、宠物篮、现代座椅等,相比同类塑料制品,更受年轻一代欢迎。
老手艺可以从取材用料上改变出新。材料改变指的是材料的替代和更新。如,青田石雕工艺因青田石质细腻、含蓄和富于美感,以及雕刻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但由于青田石属于稀缺资源,且随着多年的开发利用,资源已经匮乏。由于寻找到了可替代的石料,青田石雕工艺得以再度发展并续写辉煌。
老手艺可以从手法技巧上改变出新。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手艺更是如此。如果从手法技巧上改进,更能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要、审美需求等。如,漳浦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镂空艺术的杰作。传统的剪纸技法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即线条多、板块少。如今,有些漳浦艺术家对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技法上的改进,反其道而行之,以阴剪为主、阳剪为辅,留下大量的板块、图案,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与审美体验。
总之,传统与现代之间往往只是缺少创意。很多时候,只要在一个“点”、一个“面”上下功夫、动脑筋,老手艺就有了新花样,就变得风风光光、红红火火了。
推广——老手艺展示新气象
老手艺诞生于农耕时代,存留于乡野之间。由于地域、市场等因素影响,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小众且偏远的老手艺,更是知之者少、传之者寥。而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老手艺的推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因为具有直观、快捷、便利等传播特点,已经成为推广老手艺的重要载体。当观看、互动、创作等行为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限制,老手艺也就实现了与大众的零距离、面对面。以手工皮制品为例,它的制作既耗时间又耗精力。有的手工皮制品的完工,需要经过绘图、雕刻、敲击、上色等上百项工艺流程。而很多工序,单是数量上就少则几十次、几百次,多则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如此漫长的过程,有了智能手机的记录与传播,把制作的过程、制作的产品,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产生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手工与机械的较量中,许多老手艺的关键工序是器械所不能替代的。雕刻中的精雕细琢,竹编中的技艺性较强的手工编织,抽纱刺绣中的手工绣花等,采取的都是传统工艺。恰恰是这些“守旧”的部分,使产品具有了独特的风貌与韵味。这是完全用机械制造的产品不能相提并论的。借助新媒体、新平台把老手艺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现出来,老手艺也就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活化成一种符号、一种旋律,成为留得住的乡愁、听得见的乡音。
除了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广老手艺,展览室、体验式的推广,也能更好地拉近老手艺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如,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结合图文展板、精品陈列、艺人演示等方式,立体化地展现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可以让老手艺更加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又如,设立民间草木染社团、民间漆艺社团、陶艺店、绣品店等手工社团、体验场馆,让参与者自己捏、自己编、自己织、自己剪,既开发心智,又陶冶性情,更能促进老手艺所代表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得到认同与尊重。
传承——老手艺拥有新力量
在现代机械生产出现以前,老百姓生活里的各种器用、食品等的制造,都离不开双手的亲力亲为。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情感的传承。可以说,老手艺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许多老手艺因规模小、效率低、利润薄被迫逐渐消失,甚至消亡。要想让老手艺呈现新花样、展示新气象,归根结底在于老手艺有“接班人”。
老手艺的新生命,关键在于后继有人。目前,许多老手艺的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城市聚集,使许多植根于乡土文化的老手艺想物色传承人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年轻人倾向于现代休闲、娱乐、消费方式,对有年代感的传统老手艺不太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制定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进行大力扶持,让更多的年轻人对老手艺由陌生到熟悉,由好感到热爱,甚至主动接“棒”,承担起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的使命。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有能力选择和培养自己爱好的年轻人也在增多。相比于祖辈、父辈,他们更追求心灵的抚慰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无疑,这有利于老手艺吸引年轻人加入老行当。一项传统手艺,如果有人熟悉,有人热爱,也就有人自觉地传承、创新和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相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手艺,在新一代的传承与发展中,一定能焕发新活力,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李翠)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