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12-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憨山德清:会通儒释道

张庆松

 

  明嘉靖年间,南京报恩寺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儒师被聘请到寺庙里教僧众读儒家经典。晚明佛教式微,“僧徒见轻于士林”,主要原因是“为僧不学”。南京报恩寺打破陈规,延请儒师教授佛门弟子读四书五经,对他们进行儒学训练。这也可以说是晚明时期儒佛互动融合的一个例证,憨山德清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高僧。

南华禅寺曹溪门。吴艳摄

  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安徽全椒人。憨山德清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受其影响,他12岁时投南京报恩寺西林大和尚出家,4个月即能背诵《法华经》。西林大和尚见他聪颖,又为其延请儒师教读四书五经等经典。

  憨山德清19岁时,遇到云谷大师,决意学禅;同年冬听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并受具足戒,自号“澄印”。后来报恩寺设立义学,憨山德清被延请为教师,之后在镇江金山寺又聘教两年,声名渐远。隆庆五年(1571年),憨山德清开始远游参学。他在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心有感焉,后来即以憨山为号。

  憨山德清与当时士人交往甚广。在其早年学佛过程中,文学家汪道昆对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据《憨山年谱》记载,憨山德清28岁前后在北京参学时,很长一段时间居汪司马南溟私馆,从汪道昆修习禅法。而他的《观老庄影响论》这部重要著作,自始至终是在与瞿汝樱、焦兹等士人的交往过程中完成的。

  憨山德清秉承大乘佛教济世精神,以“方外臣子”自居,积极参与世俗社会活动。万历九年(1581年),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憨山德清和妙峰为其共建无遮会,赢得慈圣太后的信任。万历十一年(1583年),憨山德清在东海牢山(今山东崂山)结庐安居,慈圣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为其建庵居住。时山东遭灾荒,憨山德清将此费悉数捐出,获得僧俗大众的敬重。万历十四年(1586年),明神宗颁赐大藏经分送全国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给憨山德清所在的东海牢山。

  晚明时期,禅宗内部出现派系正统之争、丛林子孙化以及僧团腐化堕落等现象。憨山德清深知整顿曹溪祖庭的象征意义,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秋入主广东韶关南华寺,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对症施药。憨山德清在南华寺订立清规,清理寺产,完善管理,一年间百废俱兴。但他的改革最终激起守旧寺僧的强烈反对,左近豪右亦深忌之,于是诬以“侵吞常住”,将其告上官府。憨山德清旋即对丛林改革彻底失望,以老病谢事,转而东游著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他从广州至衡阳,居灵湖万圣寺,写成《楞严通议》《法华通议》《起信论略疏》,并自开讲。

  憨山德清极力调和儒释道三教,主张“三教一理”。他提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把儒、释、道分别对应“涉世”“忘世”“出世”,而“三者之要在一心”。他以“一心”作为沟通三教的主线,并且强调一个人的完整人格与学问中,可体现三教的三种精神 。

  “三教圣人,本来一理”,憨山德清认为孔子是“人乘之圣”,老子是“天乘之圣”,佛则是“超圣凡之圣”。在其建构的“三教一理”中,憨山德清指出儒释道三教虽然同源一理,但还是存在差异性。但这些差异都不过是“权便之迹”,三教体用相同,他在体用观上将儒释道三教统一起来。

  憨山德清努力会通儒佛。在解释《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他说:“大学者, 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他将“大学”解释为“大人之学”,将“道”解释为“方法”,用佛教禅宗明心见性说来理解学问之道, 认为“大学”就是人们反求自心而获彻悟的学问;而“大学之道”即大学的方法:自己不仅要觉悟心体,而且还要设法使天下人都觉悟心体,并且将这种觉悟心体的功夫做到底。

  憨山德清会通佛道。他在《老子道德经解》自序中,自称年少时喜读老庄,然而却苦不解其义,“惟所领会处、想见其精神命脉、故略得离言之旨”,于是遍读诸家之注释,然而各注家却多“以己意为文, 若与之角, 则义愈晦”。憨山德清认为老子的文章简约古朴、旨意幽深玄妙,由于自身的佛学理论背景,他对老子之“道”更有独到的理解与把握。憨山德清认为《老子》的“道”就是佛教唯识宗所讲第八识阿赖耶识。他说,道生万物,而阿赖耶识变现诸相,两者都具有本体意义。他还将《老子》中与“道”相关的“精”“真”“常”“自然”“天地之根”“众妙之门”等,变成描述阿赖耶识的用语,将老子思想佛学化。憨山德清还独辟蹊径,以《楞严经》的破执之论来理解老庄“无为而治”之道。他说:“愚谓看《老》《庄》者,先要熟览教乘,精透《楞严》,融会吾佛破执之论,则不被他文字所惑。”他认为,老子以虚无自然为妙道,就是《楞严经》里所谓“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正所谓八识空昧之体” 。

  晚明社会面临着佛教丛林凋敝等问题,因此对于憨山德清而言,注解《老子》、沟通佛道儒之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儒道思想厘清佛学之真正所涵,从而使佛教之现世价值得以凸显。憨山德清以佛释儒解道,以儒道思想作为连接大众与佛教的媒介,为佛教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树立积极入世的社会形象,也是对佛教中国化的促进。

憨山德清行草书卷(局部)。 广东省博物馆藏

  憨山德清不仅具有很高的佛学造诣,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书秉承“二王”传统,凭借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禅学功底,形成自由散淡、端庄静雅的个性化书风,具有丰厚的审美价值。憨山德清的书法,考其渊源,精学晋唐诸帖;中年因人生挫折,辗转流离,内心悟道精进,至自由达观的境界,书风更近宋代的书家“苏黄米蔡”。他在《梦游集》的“杂说”中说:“余生平爱书晋唐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犹未经思。及被放海外, 每想东坡居儋耳时桄榔庵中风味,不觉书法近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憨山德清离开湖南,辗转庐山、径山、杭州等地。天启二年(1622年),憨山德清受请回到韶关南华寺,为众说戒讲经。次年(1623年)十月圆寂于南华寺,寺内至今供奉有憨山德清肉身舍利。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报》(2022年12月7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