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伊儒会通之集大成者
毕芳
刘智(1660年-1730年),字介廉,号一斋,清代伊儒会通的践行者、推动者。刘智生活在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在上元(今南京)读书求学,终生研阅经史百家之籍,览读西洋书百余种,呕心沥血,潜心著书立说达40余年,为后人留下丰硕的著作和译作。
刘智出生于南京一个颇具声望的伊斯兰教经学世家。他的父亲刘三杰(字汉英)博学识广,通晓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教律,熟悉伊斯兰教历史,通晓儒家“天人性命”之要旨。刘智自15岁起,遍读中国传统经典和历史文献。其后,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和经注学典籍。他还曾研读佛教与道教经典。明末清初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历法、科学和哲学著作带入中国,刘智参阅“西洋书”,广泛接触多领域的知识。
刘智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使他成为“学通四教”(儒释道伊)的著名穆斯林学者。当时,很多穆斯林学者都主动吸收和借鉴儒家文化来阐释伊斯兰教经籍,刘智也不例外。作为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刘智与张中、王岱舆、伍遵契、金天柱等生活在今南京地区的学者们,共同致力于用中文与儒学术语表述伊斯兰哲学思想与教义教理,不仅为建立中国伊斯兰教话语体系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刘智认为,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是同一知识的不同表达,伊斯兰教 “是礼也,虽自天方,而理能通天下”。
中年时,刘智游历数省,结交文人,搜寻原典,著书立说,翻译经典,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刘智一生有数百篇著作和译著,约有十分之一的著作被出版。在译著语言的使用上,刘智反对使用经堂语,说“经文汉文,原相吻合”,他把数十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著作翻译为典雅的汉文。刘智的著作中,人们熟知且最具影响力的三部是《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以及《天方至圣实录》,其中《天方典礼》被收入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知识体系中的一部中国伊斯兰教经典。
《天方性理》重点阐述伊斯兰教哲学,《天方典礼》主要记述伊斯兰教的规章和礼仪,《天方至圣实录》则是一部关于伊斯兰教先知的传记。刘智说:“《性理》者,明道之书也;《典礼》者,明教之书也;《至圣录》,以明教道渊源之自……”这三本书“三而一者,履阶而登,升堂入室”,分别从宗教哲学、宗教礼仪和宗教传统三个层面,立足于伊斯兰教本身,借用儒释道的概念和术语,将中国伊斯兰教的哲学体系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呈现,为“以儒诠经”和“伊儒会通”奠定了扎实基础。
刘智认为“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他致力于融合伊斯兰教教理与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此举对两种思想传统的会通、对中国哲学内涵的拓宽和伦理思想的丰富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天方性理》中,刘智“因经立图以著经之理,因图立说以传图之义”,参照中国的太极图说,创造了“天方性理图说”的复杂体系,丰富了伊斯兰教哲学。刘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述伊斯兰教关于宇宙起源、“大世界”(天)与“小世界”(人)、性与理之间的关系。《天方性理》中的“本经”部分,以儒学传“天方”之经义,行文规范,四字一句,对仗工整,非精通伊儒之学问、有娴熟的文字功夫者,不能为也。刘智在《天方性理》中说:“经则天方之经,理乃天下之理”,他强调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古代圣人教诲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充分融通中华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徐元正评价这本书说:“天方去中国数万里,衣冠异制,语言文字不同形声,而言性理,恰与吾儒合……天方圣人创之前,群贤富学传之后,白门刘子汉译以授中国。中国将于是书复见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则是书之作也,虽以阐发天方,实以光大吾儒。”
刘智在《天方典礼》中将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念、礼、斋、课、朝)与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即“仁、义、礼、智、信”相结合,使作为儒家修身要求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成为穆斯林完善信仰的组成部分。刘智将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会通融合,是谓“天方之经,大同孔孟之旨也”,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此外,刘智在《天方典礼》中将教法限定在宗教礼仪和日常行为道德方面,避免了与国家法律规范的冲突。
从哲学思想到伦理道德,从基本概念到专用术语的会通,刘智是伊儒会通的集大成者,是明清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积极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中国民族报》(2022年12月7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