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书写中华民族史应把握五个维度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须爱 发布日期:2021-11-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增强全体中国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必须有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保证。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个新思想、新论断。对学界、理论界而言,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即什么是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及怎样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同时也提醒我们,社会上长期存在着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它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着消极、解构性的作用,必须有效应对。

  研究和书写中华民族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来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所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近些年,一些不正确的或错误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一度引起学界、理论界广泛关注并产生很大消极影响,如“内亚史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等以西方经典民族主义及民族国家观为依据,来认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共同体。研究和书写中华民族史,有五个维度应当重视。

  民族要素——共时性维度

  从一般意义上看,血统、历史渊源、语言、地域、生产方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利益、记忆、心理认同等,都可以成为产生民族的要素,其中既有原生性要素,也有建构性要素。但民族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不同层次、类别的民族产生的要素并不一致。中华民族是由我国各民族组成的,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命运等因素在内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既是各民族自然发展、凝聚的结果,也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力量、政治力量共同形塑的结果。按照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来解释,这是各种要素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汇集的必然结果。这些要素也是把各民族紧紧维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包括经济联系、文化传统、政治追求、历史疆域、心理认同、命运与共等,其中,心理认同是最重要的纽带,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换言之,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交融汇聚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这些要素,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中华民族史的研究与书写应当给出答案。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从理论上作出科学、全面、系统且有充分客观史实支撑的解答;另一方面,也应当将其贯穿在历史的书写当中。

  民族过程——历时性维度

  同其他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有一个产生或形成的起点,也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尽管人们对这个起点的时间、标志与发展的过程有不同认识,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个起点和发展过程的存在。这表明,中华民族本身是一种动态性的存在。

  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自在、自觉两个阶段的划分,已成为经典论述,被人们广泛引用。这种划分是科学的,但也是框架性、粗线条的。今天,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向人们作出科学阐释的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自在、自觉两个阶段,时间都不短,前者有数千年,后者也有一个半世纪以上,在前后两个阶段,中华民族是怎样发展的,以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可以说,这也是费孝通先生留给后辈学人的任务。

  实际上,无论是自在阶段,还是自觉阶段,中华民族的发展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递进性,都存在着若干对各民族凝聚和中华民族一体巩固具有明显推进作用的历史节点和过程。那么,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和过程是什么、有哪些,其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为致力于补充、完善和更新已有研究与中华民族基本知识的中华民族史研究与书写,同样应当着力回答。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在理论上给出总体性的阐释;另一方面,也应当将其体现在历史的书写当中。

  民族结构——关系性维度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也需要不断建设。作为“多元”的各民族在交融汇聚为“一体”的中华民族过程中,应该保持何种状态?尤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多元”的各民族在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顺利推进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如何处理多民族与国家一体性建设的关系,是当今世界许多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在探寻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之道时,始终尊重中国民族关系的客观事实,始终秉持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方法,很好地协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了巩固与发展,作为“多元”的各民族也实现了发展与繁荣。“多元”的繁荣与“一体”的巩固体现了辩证的统一。这充分说明,多元一体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成功模式。

  “多元一体”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看待民族现象以及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分析方法,具有普适性意义。所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必须体现在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和书写中。

  民族意识——价值性维度

  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如积极的与消极的、包容的与狭隘的、内敛性的与扩张性的等。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积极的、包容的、内敛性的意识,是建立在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主张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上的。其与清末以来维新派、革命党、国民党等主张的中华民族意识有根本的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我们书写的中华民族史,只有获得各民族同胞的广泛认可,才能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性资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统领,凸显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属性。这是一条不可动摇且需不断强调的根本原则。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动员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

  文明发展——中华文明汇流性维度

  文明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历史形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上伟大文明的诞生和传承都有载体,这个载体可以说就是民族。

  中华民族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我国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量的考古成果证明,与中华民族一样,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融汇农耕、草原、海洋等多种文明,而每种文明都是由我国历史上和今天的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之所以不断巩固和发展,在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就是因为有中华文明源源不断地提供深厚滋养和坚实根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重要内容,使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以新的面貌大放异彩。

  文化力量是最深沉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中国自近代以来出现的各种分裂中华民族的敌对势力,总是会首先在文化上、历史上“去中国化”,总是要自外于中华文明。这提醒我们,在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和书写中,必须坚持中华文明不可分的根本原则,必须体现中华文明汇流性的根本特质。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