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7月在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这样强调。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6项,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部的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之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哈尼梯田既是当地人民与哀牢山和谐共生、互促互补的人类梯田稻作文化景观,也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产物。
哈尼梯田美景。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千年赓续的大地艺术
哈尼梯田规模宏大,绵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因元阳梯田为其核心区域,故也被称做“元阳梯田”。
自古以来,生活在云南哀牢山南部的哈尼族等民族以梯田耕作为生,因而地域色彩浓厚的梯田文化成为标识。如今,哀牢山上绵延不绝的一座座 “田山”,或优雅,或壮美,是千年赓续的大地艺术,直观地向世人展现了先民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哈尼梯田开发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或许可以追溯至两汉时期。据《后汉书》记载:“以广汉文齐为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意思是广汉人文齐任益州郡太守时,在云南滇池地区使用人工建造的蓄水池塘引水灌溉大片民田。这种“开通溉灌”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哈尼梯田引高山溪流灌溉的模式异曲同工,实用价值很高。
隋唐时期,哈尼族先民已经在云南南部的红河流域繁衍生息。唐人樊绰在书中已有记载,证明当地先民早在1000多年前便在此地精耕细作,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元明清时期,红河流域的梯田随着人口的增长而逐渐增多,美学价值也日益显现。元代的一些农书中便有关于梯田的记载,如元人王祯的《王祯农书》卷七“梯田”条载:“梯田,谓梯山为田也。”明代徐光启的农学名著《农政全书》卷五“田制”中记载, 梯田是我国古代七种主要田制类型之一。据清嘉庆《临安府志》载:“临属山多田少,土人依山麓平旷处开作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磴,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彴,数里不绝。”方志中所描绘的便是功能齐全、美感十足的梯田稻作景观,俨然一幅南国梯田油画。
◆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
哈尼梯田是红河流域哈尼族等各族人民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创造的农耕文明典范。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位于滇南地区,哀牢山横贯境内,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十分明显,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与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非常有利于梯田稻作农业发展。元阳境内的诸多山脉在红河、藤条江等水系长时间的侵蚀下,中部逐渐突起,两侧持续下切,呈现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独特地形地貌。巨大的高差带来较大的温差,山顶与谷底的温度往往相差十几度,颇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觉,因此便造就了元阳上半山地区降雨丰富,终年大雾笼罩,云海神奇壮丽的景观。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如诗如画的哈尼梯田,使这一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拥有山地的线条美、四季的色彩美、云海的朦胧美,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成也离不开当地人民传统的梯田耕作智慧。世代居住在元阳县的各民族大致以海拔高低分层而居,其中哈尼族多居住在1400米到2000米的上半山,这里气候非常适宜水稻生长。自1000多年前哈尼族先民进入此地区便开始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哈尼族人民创造了适合山地稻作农业发展的治山理水模式。
哀牢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不同地段陡缓程度各异。哈尼族人民遵循地大坡缓开垦大田、地小坡陡开垦小田的基本原则开发梯田,但因这里土地资源紧缺,所以在沟边、坎下,甚至石隙之间的空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故而哈尼梯田面积差异明显,大的梯田往往数十亩以上,小的梯田则仅有几个巴掌大,大大小小的梯田连成一片,一块坡地上可能有成千上万亩水田。
在山区发展梯田最重要的是解决灌溉问题,哈尼族人民根据哀牢山的地形地势,因地制宜,在哀牢山上修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承接来自山上的高山溪流。梯田需要用水时,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即可。这些沟渠常年有水,四季长流,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支持。
千余年来,哈尼族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耕作方法。如哈尼人自古以来贯彻着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这一制度几乎囊括了从引水到用水的方方面面,还发明了“水木刻”这一工具来解决水量分配问题。哈尼族人民还特别重视保持梯田的土壤肥力,他们充分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
在哀牢山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当地民众顺应自然的农耕智慧的合力下,滇南山区形成了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红河哈尼梯田逐渐为世人所知。特别是近20年,哈尼梯田日益走向世界,相继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哈尼梯田迎来了新的机遇,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哈尼梯田与民族文化同频共振,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在红河,哈尼梯田不仅是传统的稻作梯田,更成为游客眼中的亮丽风景。如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保持了“森林、水系、山寨、梯田”四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哈尼族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保存得较为完整。元阳县还推出了“游梯田、看云海、观日出、跳乐作、品长街宴、住蘑菇房、捉梯田鱼”等经典旅游项目。游客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壮美异常的梯田盛景、波谲云诡的云海奇观,还可以参与农事、民俗活动,品尝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菜肴,领略民族民间文化,在深度体验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当地政府尤其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一些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相继入选各级非遗名录,有效保护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哈尼梯田与绿色产业有机结合,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哈尼梯田是生态农业的世界典范。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农业生产绿色低碳,“稻鱼鸭”综合种养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也为梯田生态旅游增添了新景观、新乐趣。作为一块金字招牌,当地通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宣传推广等方式对哈尼梯田进行全方位打造,同时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的联营方式,使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推广与落地,为哈尼梯田景区乃至整个红河州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翅膀。如今,当地各族人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有声有色,哈尼梯田正在民族传统文化赓续与现代绿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和价值,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中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