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文学研究——新方式、新使命、新征程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永伦 发布日期:2024-11-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日前,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贵州师范大学主办的“新时代民族文学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与会人员围绕民族文学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民族文学跨学科研究、民族文学“两创”等议题展开学术探讨。会议旨在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以文学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口头文学是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次会议上,多位学者表示,当今时代,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为口头文学的发展、研究带来了新方式和新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口头文学的存储、流通和演述方式发生了变化,也为其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意娜同样表示,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口传文学史料的存在方式,还重构了研究者对史料的认知和解释过程,推动口传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为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威指出,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艺术手法与传播媒介相互叠加、共生共演,为口头文学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民族文学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的丰富性,为理论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土壤,这是新时代赋予民族文学研究的新使命,新的学科生长点正在于此。本次会议上,专家学者们或从宏观视角出发,或专注于细节研究,对此课题进行探讨。

  内蒙古大学教授米彦青提出,应在大历史观视域下开展文学研究,要在对中华文学史料进行挖掘和梳理的基础上,以更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的学术视界,来探求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霞长期致力于《格萨尔》史诗研究。她认为,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格萨尔》史诗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在多民族话语体系中互动流传,生生不息。同时,《格萨尔》史诗文化在与世界史诗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形成了跨地区、跨文化的史诗流传带,有效连接了历史和现实。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黄晓娟聚焦“民族文学经典”和“红色文化传承”主题,重点研究了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书写,凸显了民族文学革命叙事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精神影响。

  新时代新征程,各民族文学不断发展、交融,熔铸成多元一体的“文学共同体”。此次会议上,来自民族文学界的老、中、青三代研究者齐聚一堂,交流研究成果、分享研究心得。

  湖南大学教授罗宗宇强调,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学交相辉映、携手共进的历史。新时代民族文学创作更应重视这一视域下的“精品意识”,达成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个方面的自觉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认为,1949至1966年间新中国初期的民间文学研究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及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中有重要意义,也影响了当下民间文学的学术取向。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钟进文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新时代民族文学要更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形象,多创作既体现各民族对本民族的热爱,又彰显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优秀作品。

  暨南大学教授邱婧指出,民族文学研究者立足当下,对于新时代的民族文学,尤其是区域文学发展进行全面的或者细节的观照,揭示了文学创作中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趋势,并探索了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的创新性。“这些将助益民族文学主题多样性、思想和理论深度性的研究,进一步助力以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