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以影像记录和弘扬新时代的奋进与激昂
来源:中国民族报 乌兰其木格 发布日期:2021-09-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资料图片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电视剧《山海情》播出后,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获得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该剧以全景化和编年史的方式讲述了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助力下,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的科学部署中,福建、宁夏两地人民携手奋斗,将昔日的戈壁滩变成美好家园的故事。

  作为一部主旋律剧作,《山海情》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和好评率一路攀升,甚至向来有“文青”聚集地之称的豆瓣网也给出了9.4分的高分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群体对制作精良的现实主义影视剧的情感共鸣。

  《山海情》的编剧王三毛在创作谈中曾说:“要写出高品质的、老百姓喜欢看的电视剧,手法可以出新,题材可以百花齐放,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深入生活,回到人民大众的情感中去。惟其如此,你的艺术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山海情》真实而诚恳地讲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现实性和艰难性,再现了福建和宁夏人民在新时代的激情“创业史”。

  故事拉开帷幕的时间为1991年,彼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实施“吊庄移民”工程——将居住在干旱少雨的西海固山区村民迁移到靠近黄河水的川区。但是,脱贫致富愿景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易事,搬迁村民面对的是飞沙走石的戈壁滩、遭遇的是“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的恶劣环境。为此,部分迁移到此的村民在现实的打击下当起了“逃兵”。面对此种状况,《山海情》最初投之以理解的“目光”。之后,扶贫干部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带动村民们成功搬迁。

  除此之外,该剧亦能真诚而勇敢地触及脱贫攻坚工作的诸多烦难,不回避、不遮蔽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在讲述百姓脱贫致富故事的时候,该剧严格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节奏,剧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脱贫事件和人物故事均取材于现实。

  当然,《山海情》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它还承继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学叙事传统,倾情讲述了有关奋斗、成长、变革和胜利的脱贫故事,让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给公众。

  《山海情》的男主角、基层党员干部马得福是剧中贯穿始终的灵魂性人物,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文学叙事中的肖长春、梁生宝、欧阳海等“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都具有公而忘私的集体意识和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山海情》将马得福放置于矛盾的张力场中,让他在动员移民搬迁工作、开发建设闽宁镇项目以及个人职务工作的抉择中,经受家国情与亲情的多重淬炼,进而凸显出马得福的坚毅、果敢与无私。

  除了马得福,《山海情》还集束式地塑造了一组群像。譬如实干睿智、心系天下苍生的凌一农教授;沉静狷介、扎根西部乡村教育事业的白崇礼校长;上下奔走、殚精竭虑寻找脱贫路径的扶贫干部陈金山,以及不怕吃苦、潜心教育的支教大学生郭闽航等。壮心不已、心怀家国是这群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观众在观看《山海情》这部电视剧时,可以感受到主创人员对乡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尊崇和弘扬。无论在贫穷偏远的涌泉村,还是在富裕美丽的闽宁镇,村民们均拥有古道热肠和乐善好施的仁义之举。乡村青年水花、得福、麦苗、得宝等人物都表现出超越个人的狭隘和自私,以自我利益的牺牲而成全他人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山海情》实现了为人民树碑立传的艺术期许。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有理由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讲好中国式脱贫故事,在理想与信念、光荣与崇高的故事讲述中,以影像的方式记录和弘扬新时代的奋进与激昂。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副教授)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