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河里,也在天上。哈拉哈河旖旎风光。 李青松供图
今年7月,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的最新力作《相信自然》出版。《相信自然》以自觉的生态意识,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物种,描述了自然的奇异与美妙、神秘与传奇。书中鲜明地主张:人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作者取材领域开阔,笔力自由洒脱。此前,李青松出版了《开国林垦部长》《万物笔记》《贡貂》等多部作品。
近日,应本刊编辑部邀请,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理事、生态文化研究者高立鹏与李青松进行了一场对谈,从作品集《相信自然》出发,共同探讨生态文学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给自然留出多少空间,自然就给我们留出多少时间”
高立鹏:最近我读完了您的生态文学作品集《相信自然》,这是一本很有趣味的书,在您的笔下,性情温和的花尾榛鸡、森林里的精灵松鼠、古老的水杉王、传奇的哈拉哈河、知恩图报的喜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徐徐展开,犹如一部精美绝伦的自然纪录片。请您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李青松:这本书收入了我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29篇,以新近创作的《哈拉哈河》开头、《相信自然》收尾,这两篇作品都是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创作的。其中,《哈拉哈河》发表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5期,文中不但记录了这条北国之江的旖旎风光,而且也传递了一些博物学知识。以哈拉哈河为线索,我对那里的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描写,试图让大家随着哈拉哈河水的流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态文学的魅力。《相信自然》主要讲述了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一系列故事,从以身试死、为人类捐躯的排雷鼠,到没有沙砾造成的痛苦、便不会产生珍珠的蛤蚌;从自古与人共存共处的燕子,到被猞猁叼走、又被林场职工救回的芦花鸡……故事内容琳琅满目,甚至有一点悬疑和奇异,但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复杂关系。
高立鹏:透过这本书,您想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
李青松:呈现悬疑和奇异并非我的本意,我只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人活着,总应该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知敬畏,才会懂得节制,收敛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不敢冒犯自然;知感恩,才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承担义务,做善事。
因此,我在这本书的封底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置身自然,重要的不是看到什么,而是从看到的自然中感悟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我不知道,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我知道——我们给自然留出多少空间,自然就给我们留出多少时间。
“相信自然,就是相信自然法则”
高立鹏:您在《相信自然》扉页上给我的赠言是“相信什么,拥有什么”,而您的书名中也有“相信”二字。请问,您说的相信自然,究竟是相信什么?
李青松:所谓相信自然,就是相信自然法则。“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谁都不能任性,任性就会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会受到惩罚。人类恣意妄为,会让自然世界变得越来越单一,物种急剧下降,荒野迅速消失。所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人与万物和谐相处,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首要之义。
高立鹏:您曾经说过:“我们自以为主宰了一切,其实,主宰一切的是自然。”因此,人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您的文字中隐含着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刻骨铭心的文化期待,您是一个呈现者,同时又是一个呼吁者与改造者。
李青松:是的。《相信自然》的主角是自然,而不是人。在时间的延续中,自然界的万物个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合作与冲突,妥协与抗争,颓废与挣扎,修复与适应,毁灭与创造——万物个体就是在这种千变万化的状态中生存繁衍的。自然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和法则,在动态中选择、调整和平衡着各种关系。自然涵养坚韧与野性,也涵养爱与美。可以说,《相信自然》保持了我生态文学创作的一贯基调,将自然生态作为一个需要整体观照的文化现象,从民间视角出发,本着温暖的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进行理性的剖析、沉思与反省,并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美是生态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高立鹏:什么是生态文学?您在《相信自然》后记中指出,生态文学(或称自然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它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而且还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那么,您怎么看待生态文学的作用和功能?
李青松:生态文学的作用和功能,除了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外,还能慰藉人们的心灵。我曾经在一些场合说过,世界上最伟大的药方就是大自然,那些草木、河流和云朵无不具有诗意和哲理。万物皆自然,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如果你不如意,不妨对着一棵树叹口气。有时,树仿佛就是你的亲人,能听懂你叹息里的愁楚、哀怨、忧郁和无奈。在树面前,也许一切功名和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留下圣洁和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树更具有至诚至善至美的意味。在自然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与自己息息相通的那棵树。一棵树就是一个世界。
传播科学知识,是生态文学的另一重要功能。生态文学家往往都是博物学家。在国外,早期的生态作家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如被誉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父”的约翰·巴勒斯是鸟类学家;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约翰·缪尔,既是地质学家又是生态学家,而不是专职作家。这些生态作家将自己的亲历和感受,用文学的手段表达出来,那就是生态文学。
高立鹏:您还说过,生态文学应该是美的文学,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李青松:其实,生态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也许是创造美的境界。美是生态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生态文学追求美,不单单是语言美,还有境界美。在古希腊语中,自然和美是同一个词。美是什么?美即自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则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里的美无处不在。美具有差异性、多样性。树摇,风动;花开,蜂舞;水阔,鱼跃;春来,雁归……每一个存在着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为繁荣新时代的生态文学而共同努力”
高立鹏:作为繁荣生态文学创作的重大举措,今年6月,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论坛在西宁举行。您参与起草并宣读了《青海宣言》,请问您对生态文学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许?
李青松:《青海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文学必将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录和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进程的同时,生态文学或许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档案和备忘录。如果说生态能够涵养美的话,那么文学也一定能够涵养美的心灵。克服现代化的轻率和功利,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每个人的内心,生态文学不仅大有作为,而且大有可为。”这也是我对生态文学的理解与期许。
未来,希望作家们以自觉的生态意识,用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繁荣新时代的生态文学而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