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城记:千年风霜走到今天
来源:中国民族报 次仁央宗 发布日期:2021-09-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漫步在拉萨八廓街上的群众。新华社记者李键摄

  雪山映照,拉萨古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跨越时空,拉萨古城如一幅由远及近的图景画卷,叙述着城史文化的形成、嬗变与发展。

  圣城拉萨,一个久负盛名的古城,在西藏迎来和平解放70年的今天,她以生机勃勃的面貌为世界瞩目。

  溯源—— 千年历史积淀下的城市中心

  通过文献所展示的历史可知,“拉萨”作为西藏中心城市已有千年的时间。尽管如此,“拉萨”并非西藏历史上最早确立下来的中心区域。上溯象雄时代,西藏中心区域在阿里一带;后续赞普统治,其源流到活动中心,都在雅砻河谷上游。

  关于“拉萨”最早的历史,文献中提供了蛛丝马迹:公元6世纪,充满活力的苏毗部落(当时西藏中部的大部族),生活在吉曲河谷(拉萨)一带。

  最初拉萨被称为“吉曲沃塘”,寓意“幸福、富裕、希望、期许”。据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成果,远在新石器时期,吉曲河畔就有人类定居的足迹。公元7世纪,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强大的赞普政权,把政权中心从雅砻河谷的“强巴明久林”迁移到吉曲河谷的“沃塘”。从此之后,一段段风云漫卷的城建历史跃然展开。

  相关史书中只言片语地记载着修建布达拉宫的故事,但并没有更多笔墨来描写拉萨建城的过程以及古城的构成。红山宫殿(布达拉宫前身),不仅是当时雪域最为卓越的建筑,也是衔接古今千年历史文化的关键节点。直到今天,赞普时代建成的“拉萨古城”,位置究竟在何处,仍然没有定论。一说就在红山脚下,也有一说在今天的八廓一带。

  随着红山宫殿的落成,西藏社会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文献记载:松赞干布迁都后,大兴土木、疏通吉曲河水、修整水坝、完善政权管理、设立官僚体系、制订吐蕃法律,有效避免了吐蕃统一后的政权秩序的分化。与此同时,借助吐蕃日益强大的形势,对内通过法律契约管理民众,对外与周边修好建立友好关系。最为精心筹划的莫过于与唐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西藏家喻户晓。无论是史书还是民间传说,文成公主被誉为集智慧与贤德于一身的女子,传唱了千年的八大藏戏当中的《阿吉嘉萨》剧目,详细演绎了文成公主进藏以及进藏后的故事。卷帙浩繁的史料记载、字正腔圆的藏戏表演以及口口相传的传说,都记录了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带给吐蕃,与此同时还把大唐的五行文化、工艺技艺、医药诊断方法等带到雪域高原。

  城市建设——

  与社会发展、民族交融密不可分

  “拉萨”一词,最早出现在杰德噶琼寺的碑文上。纵向来看,拉萨古城的形成与强大的赞普势力、部族的联盟融合分不开,与吐蕃社会发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分不开。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屹立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无言地记录了古城拉萨的风风雨雨。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殿的废墟上修建自己的宫殿——布达拉宫。清朝中央政府为了支持西藏新政权,专门派了114名汉族和满族工匠前去援助。经过3年多的时间,“孜布达拉”(上布达拉)于1648年落成。

  布达拉宫,鲜明地烘托着拉萨古城,成为其修复后的明显标志。而布达拉宫脚下的“雪”(下布达拉),成为这座城市修复后最早的居民区。至于“孜”和“雪”单位名称,最终也成为西藏近代城建的效仿模式。

  1727年,清朝中央政府在拉萨正式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并派遣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常驻拉萨城,督办西藏事务,古城拉萨也迎来了扩建的机会和条件。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地方政府以大昭寺为中轴、以佛教转经路为线条,借用中原地区的八卦原理,建立八廓街。

  随着八廓街的出现,拉萨古城逐渐被“圆圈”概念所界定。八廓作为“脊梁”路,将不同的“圈”路串联在一起。如此一来,整个拉萨城看似纵贯东西南北,蕴含着“圈中有圈、圈圈叠加”巧妙异常的佛教理念,但其城市规划在实际操作上,则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四平八稳的特征。

  随着拉萨城建的日益完善,八廓成为西藏近代史上最为活跃的街区。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上,北京商店,云南商行,尼泊尔、印度商人的商铺等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丰富了八廓商业市场,促成了八廓文化的形成。八廓文化,对于西藏来讲,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这种独特和唯一成就了拉萨古城的魅力和内涵。

  古城修缮——

  开启现代化城市的大门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拉萨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修缮。“改造旧城、扩建新区、保护古建筑”,是当时古城修缮的主要内容,拉萨迈开了向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的步伐。

  1952年,党中央派出西北、西南医疗队和中央民族卫生工作大队进藏,在拉萨修建了人民医院(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1952年8月,拉萨市第一小学正式建立,也是拉萨第一所公办小学;1956年9月,拉萨建立了第一所普通初级中学——拉萨中学;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车,结束了拉萨与外界沟通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1956年12月,夺底沟水电站和纳金水电站的修建,初步满足了拉萨城市的用电要求……拉萨的基础服务设施开始建立,逐渐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面貌。

  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64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布达拉宫周围的6条主要道路修筑完成;1965年,拉萨大桥建成,同年,贡嘎机场的通航,标志拉萨城市的道路骨架初步形成。

  在不断完善建设的形势下,拉萨古城具备了西藏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功能。1982年,拉萨被定为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拉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1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西藏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拉萨市对外开放建设的一个窗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拉萨迎来了“修旧如旧、保护古城面貌”的修缮工程,对八廓街以及八廓外延的56座老院子老房屋进行修缮,完善配套设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富民强,一派欣欣向荣,拉萨古城的发展变化,不仅牵动着拉萨和西藏人民的心,更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央关心、全国支援西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城市规划促使拉萨以及周边的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及至今日,拉萨已然以崭新的面貌宣告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诞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成为拉萨愈来愈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拉萨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城市文化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不同民族作为共存共生的有机整体共同书写的,亦是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形成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古城拉萨的历史和今天,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并记录的,是中华民族城市文化的又一辉煌。

  (作者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研究员)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